什么是艺术?艺术为什么对我们重要?这是本书在努力解答的问题

你喜欢参观艺术博物馆吗?见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作品?它为什么给你留下印象?或者,是什么触动了你?是大师的作品?还是它惟妙惟肖、美伦美奂?或是它令你若有所思?你认为它是艺术吗?我们认识艺术吗?

看过本书后,这是我问自己的问题。

什么是艺术?艺术为什么对我们重要?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这是本书在努力解答的问题。

站在博物馆里,面对一幅幅现代派画作,或是在街头面对一尊雕塑,我们常常会一头雾水,感慨自己不懂艺术。即便看到那些经典的、已被奉为艺术瑰宝的作品,我们也未必能看到它的“艺术”所在。跟随批评家的评论,我们兴许会有所感悟。读过本书后,我坦承我是真的不懂艺术,正如我不懂哲学一样。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便是:艺术是一种哲学实践,哲学是一种美学实践。读了几遍我还是迷茫的,直到我把它译出来。我不懂哲学,可据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小哲学家,我们时不时地都会哲学一下,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思考自己。艺术便如哲学一样,就在我们生活的外围,它是对我们自己的思考。

《奇特的工具:艺术与人性》一书,会让我们对艺术、对哲学产生新的认识。本书极富挑战,作者本身从事哲学研究,因此能以哲学的立场来看待艺术。艺术与哲学的相似之处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这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它从一个全然不同的角度解读了艺术。艺术产生于我们的一阶组织活动之中。我们唱歌、跳舞、画画,我们谈话交流,我们观察感知世界、开车、运动、比赛……这是我们的天性,我们的生活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活动组织起来,但我们常常迷失在这些组织活动里不明方向。艺术是一种奇特的工具,它把我们自己的组织活动展示出来,是对我们自己组织的研究。

艺术是枯燥的。正是如此,站在艺术品面前,我们往往会一无所见,打不开开关。艺术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总是美的。它需要在争论中被人认识。我们的审美体验并非自然形成,它需要通过学习、通过启发,它是一种交流活动。艺术是体验,艺术是变乱,是颠覆,是对我们人性的研究。艺术就是把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理所当然的东西暴露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去聚焦,去看见那些我们不曾看见的东西。

本书还讨论了神经生物学、进化论以及神经美学在艺术研究中的局限。科学不能解释艺术。艺术不是可以解释的现象,而是研究自己的工具。

一部电影,一本小说,一首诗,一幅画,一台舞剧,一支歌,一首乐曲,它们有何共同之处?它们何以成为艺术?如果说这些千姿百态的被称作艺术的东西确有某种同一性,那就是它们的故事。或许看过此书后,你就知道了该怎样去欣赏艺术、怎样看待哲学。面对一尊奇形怪状的雕塑,你若感兴趣去盯住它看,愿意用心去体验它,兴许你会突然恍然大悟。艺术让我们做的,就是去关注它,去看懂它。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在向我们提出挑战,看你是否独具慧眼!看你能否看懂它!

本书也像艺术、像哲学一样,一眼望去,似乎尽收眼底,但它需要你、值得你一遍又一遍地去揣摩,去体会。

感谢李绍明老师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对我的信任,将此书交由我来翻译,使我早先一步领略了此书的精髓,艺术修养、哲学修养得以提高。感谢绍明老师的全程跟进,字字把关。任何一个欠妥的细节都逃不过老师锐利的眼光,只要是他指出的问题就都值得我去精打细磨,仔细推敲。我深知仍难达老师的上乘译风,但所学皮毛已足以使我受用终生。感谢我的家人张宏伟、浩程,朋友王琳、长红等一年来给予的无私支持。感谢田南阳老师帮忙校稿。感谢姚东、于锦萍、李海波、管明阳、范明春、于玲、钟立君等老师给本书翻译提供的宝贵意见。

由于译者专业知识有限,书中难免出现疏漏和不足,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译者 窦旭霞

2016年11月21日于烟台

[1]艾米莉·狄更生(又译狄金森)(1830~1886),美国传奇诗人。青少年时期生活单调而平静,受正规宗教教育。从25岁开始弃绝社交,女尼般地闭门不出,在孤独中埋头写诗30年,留下诗稿1700余首;生前只发表过7首,其余的都是她去世后才出版,为世人所知,名气极大。——译者注

[2]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后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其作品结构复杂,用语奇特,极富独创性。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后期作品长篇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1939),语言极为晦涩难懂。——译者注

[3]赫曼·麦尔维尔(1819~1891),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代表作有《白鲸》《水手比利·巴德》。——译者注

[4]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长篇小说《魔山》作者,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译者注

[5]巴内特·纽曼(1905~1970),美国极简主义代表。纽曼的作品特点就是在巨大的画面上涂抹强有力的单一色彩,中间有线条成垂直或水平方向通过画面,或者在平面背景中仅画一根或两根垂直的线条,这些孤立的线条被人们戏称为“拉链”。

[6]生于1976年的英裔德国艺术家提诺·赛格尔素来以“场景”艺术、“情境”艺术出名。在信息过剩的时代,赛格尔通过非物质的形式制造一种氛围和情境。他创作的基本素材是人们说话的声音、语言、运动的过程和观众的参与,其间不涉及任何有形的物质,艺术家也明确提出其作品没有文字文本,没有手写的记录,没有目录图录,也没有图片,即意味着他的作品不能以任何方式来记录。而这种创作方式使他的艺术有着转瞬即逝的特性,不是传统的行为艺术,更多的是现场的演出。永不固化,不受物质的干扰,无形的,流动的,这就是赛格尔作品的特色。

[7]马塞尔·杜尚(1887~1968),纽约达达主义团体的核心人物。出生于法国,1954年入美国籍。他是20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8]保罗·塞尚(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后印象主义派画家的代表人物,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派之间的重要画家,新艺术之父,现代艺术之父,现代绘画之父。

[9]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奠基人,被称为“现实主义开荒者”。他的壁画是人文主义一个最早的里程碑,是第一位使用透视法的画家,在他的画中首次引入了灭点。代表作品《圣母玛利亚》《圣三位一体》《纳税银》等。——译者注

[10]尼古拉斯·普桑,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的重要画家,其作品大多取材于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阿卡迪亚的牧人》是其重要代表作。——译者注

[11]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美国画家,抽象表现派绘画大师,也被公认为是美国现代绘画摆脱欧洲标准,在国际艺坛建立领导地位的第一功臣。1947年开始使用“滴画法”,把巨大的画布平铺于地面,用钻有小孔的盒、棒或画笔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其创作不作事先规划,作画没有固定位置,喜欢在画布四周随意走动,以反复的无意识的动作画成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人称“行动绘画”。此画法构图设计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识,具有鲜明的抽象表现派特征。主要作品有《秋韵:第30号》《薰衣草之雾:第1号》《大教堂》《蓝杆:第11号》等。

[12]托马斯·曼同名小说里的主人公。

[13]詹姆斯·乔伊斯小说里的主人公。

[14]约翰·凯奇(1912~1992),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视觉艺术家。从1950年起,他的名声和影响开始波及全世界。约翰·凯奇一生中最为石破天惊的作品,当然也是最著名的音乐作品当属《4分33秒》(首演于1952年),该作品为任何种类的乐器以及任何数量的演奏员而作,共3个乐章,总长度4分33秒,乐谱上没有任何音符,唯一标明的要求就是“Tacet”(沉默)。作品的含义是请观众认真聆听当时的寂静,体会在寂静之中由偶然所带来的一切声音。这也代表了凯奇一个重要的音乐哲学观点: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听。约翰·凯奇《4分33秒》的一个纪录片,现场纪录了他那次静寂无声的演出。他走上指挥台,拿起指挥棒,然后像木头一样静止地停在那里,整个音乐厅的人都有点莫名其妙。过了一会,他装模作样地把乐谱翻过一页,还掏出手帕擦了擦汗水,惹来人们的会心微笑。最后,4分33秒过去,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没看表有多少秒;约翰·凯奇绅士般地致意。有点好笑,好像发生了什么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实验,先锋,像变戏法的魔术一样暂时俘获了有点疲劳而又眼神不大好使的现代人。

[15]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1669),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代表作品《木匠家庭》《夜巡》《三棵树》《浪子回头》《尼古拉·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等。

[16]安迪·沃霍尔(1928~1987),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的母题。在1967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列。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

[17]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但却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代表作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窗前读信的少女》等。

[18]一位美籍英国画家、摄影家,同时也是一位蚀刻家、制图员和设计师。在近30年的摄影艺术生涯中,他矢志不渝地坚持探索照相机的多种多样的工作方式和摄影作品的多种表现形式。绘画作品代表作为《克利斯多夫·伊修伍德和唐·巴查笛》和《克拉克夫妇俩》。

[19]阿道夫·门采尔(1815~1905),德国油画家、版画家、插图画家,尤其以素描见长,是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在德国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种类和题材都很广泛,多层面而深刻地表现了德国社会生活风俗,尤其是对工业生产和工人生活的描绘,为同时代的欧洲画坛所罕见,是现实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最著名的作品是《轧铁工厂》,画面展现了工厂生活一角。在油画《腓特烈大帝及随从在霍克齐战役中》,画家力图再现战争的残酷和紧张。

[20]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法国画家,写实主义的美术代表。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8月20日
下一篇 2023年8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