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遗夜谭」语文小知识:谈“是”说“斯”

一篇帖文引爆了对“是”与“斯”的辩说。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记录孟子的原文到底是“是”还是“斯”,不是我虚无啊,这真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不过,从流传下来的古籍来看,大抵以“是”为是,即“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我手头有本中华书局出版的《孟子正义》(此书是清代学者焦循撰著、沈文倬点校),用的就是“是”。

「石遗夜谭」语文小知识:谈“是”说“斯”

《四库全书-孟子注疏》。图片来源/网络

今天新浪综合转了正观新闻的一篇文章,即《“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哪个版本权威?“斯人”版为何流行?》。此作中认为:“其实,‘斯’和‘是’这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两个字的用法和意思本来就非常接近,因此也容易发生混用。”

“斯”和“是”,它们的确都有表示“这”的意思,严格而准确地说,它们都有表示“此”的意思(“这”和“此”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依然略有不同。“是”,表示“此”的意思时,还表示“这个”之意。这是“斯”所没有的。“斯”只有作语助时,用法同“是”,以确指行为的对象。如《诗.大雅.公刘》:“于豳斯馆。”

再看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我在网上查了查,普遍的翻译是“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是”,没有了着落。有一种解释是这样的:“‘于是人也’,这样的人。是,指示代词,这。”此解释是对的。

焦循给这句话的注是这样的:“言天将降下大事,以任圣贤,必须勤劳其身……”焦循的注远比当今的解释要准确得多。

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里,正如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所表示的,不过“斯”和“是”两个字,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这”的意思。

“是”怎么成了“斯”,是“两个字的用法和意思本来就非常接近,因此也容易发生混用”而造成的吗?若是,则是从何时开始混用的呢?其它的不说,仅就教材中将“是”改为“斯”的始作俑者是谁?其依据在哪里?这都是个“谜”。

顺带说说“斯”和“是”的其它词意。

斯,它与“析”是同源字。《说文》就说“斯,析也”。析,就是劈。《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意思是墓门前长着荆棘之类的杂树,就用斧子把它劈掉。

此外,“斯”还有这几个义项。1、距离;2、作连词,当作则,乃;3、作助词,同“然”和“兮”;4、句尾语气词;5、通“厮”,表卑贱;6、表白色。《诗·小雅·瓠菜》中有这样一句:“有兔斯首,炮之燔之。”《郑笺》(汉代·郑玄所作《〈毛诗传〉笺》的简称):“斯,白也。”可是,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则认为:“‘斯,语助也。’郑笺以斯首为白首,非。”7、通“澌”,作尽解。8、姓。

是,与“諟”是同源字,不过“諟”为后起分别字。是的义项为:1、正确,与“非”相对;2、订正(此义与“諟”同);3、认为是正确的;4、表示肯定判断;5、作语助,用以确指行为的对象;6、于是;7、普遍;一切。总括之词。8,姓。三国时的吴国有个人就姓是名仪。他被封为都乡侯。

注:参考:《辞海》

《王力古汉语字典》

《孟子正义.焦循撰》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10月14日
下一篇 2023年10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