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有话说“是”“斯”之辩是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新注解

这届网友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真的很认真。

连日来,“斯”与“是”,两个在语句中含义几乎一样的字,成了热议的焦点。即便人教版的回应是如此斩钉截铁,还是有不少网友“不敢相信”,觉得儿时的记忆被修改了。

在笔者看来,这场讨论的真正价值应该不止于纠正了哪个字是正确用法。在这场参与人数以亿计的学术讨论中,我们看到了国民教育的整体进步,也看到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致敬。我们欣慰地发现,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字是有共情的,中华文化是受我们一起瞻仰的。无论是有人用“曼德拉效应”解释集体记忆的偏差,还是有人认真剖析大众传媒对群体记忆的影响,还是有人搜索每个年代、每个地区的教科书一一求证,都是在传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名言曾被无数次引用,是我们长久以来的民族记忆。今天我们不去关注是“是”还是“斯”,未来我们可能也不会去关注其他的文化细节。长此以往,可能会形成对整个民族文化记忆的漠不关心,这是可怕的,难以想象的。如此看来,这场由民间发起的讨论,又何尝不是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新注解呢?正如知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接受天目新闻采访所说:“大众关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砺就好,这是文化真正的意义。”

对“斯”“是”的辩论,不仅体现了对经典文化的集体敬畏,也是对考据传统的继承和求是精神的传承。历来文人都注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

而眼下,有不少人对我们自己的文字,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这场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公众对经典文化的重视,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射到诸如《孟子》等先贤的典籍之中。同时也告诫我们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汉字保持敬畏、严谨、认真的态度。汉字有其严肃性,咬文嚼字要凭考据说话。

讨论中,广大网友也对当年的语文学习习惯来一次集体回溯。经历过中高考的成年人,一定都还记得,学生时代的语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一个音标、一个声调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论辩的基础。在碎片化、浅阅读的网络时代,沉浸、执着、专研、思考的求是精神显得弥足珍贵。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区分的意义了。

一个热搜,能让大众更关心《孟子》的文本,走近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难能可贵;一个热搜,能让人们静下心来“咬文嚼字”,重拾学生时代“锱铢必较”的求是精神,更是这场辩论的价值所在。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10月12日
下一篇 2023年10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