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校园”到“在校园”的广州实践:把非遗传承植根校园

9月23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十所入选优秀案例的学校共同协办的“花城非遗,花开校园——第一届广州‘非遗在校园’优秀案例展示活动”在广州市文化馆启动。

从“进校园”到“在校园”的广州实践:把非遗传承植根校园

“非遗在校园”课例展示将一直延续到11月25日

首届“非遗在校园”课例展示将一直延续到11月25日,以课例展示、综合展览、校园巡回展览、学术研讨等形式,让花城非遗之花在校园盛放得更加灿烂。

从“进校园”到“在校园”的广州实践:把非遗传承植根校园

9月23日上午培红小学岭南盆景课例展示

其中,课例展示是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十所入选优秀案例学校以广州市文化馆为课堂,通过课堂展示、观众互动、专家评课等方式,开展十堂独特生动的公开课,让观众也可以近距离观看和了解“非遗在校园”的传承成果。同时,十堂课例将进行现场录制并以慕课形式在超星、广州非遗官方公众号等平台上播出,实现教育资源应用的最大化,充分发挥优秀课例在全市“非遗在校园”实践中的典型引领作用。

从“进校园”到“在校园”的广州实践:把非遗传承植根校园

9月-11月,在位于广州市文化馆的非遗主题图书馆里,还有十所入选优秀案例学校的综合展览,以展板与实物相结合的形式,展示各学校在非遗教学方面的教材、教具、成果作品等。同期,还将进行“花城百花开”巡回展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多所学校开展广州非遗通识知识图文科普,并进行《广州非遗校园读本》赠书和举办广州非遗通识公开课。

从“进校园”到“在校园”的广州实践:把非遗传承植根校园

广州市文化馆非遗主题图书馆展示各学校在非遗教学方面的成果

在年底,主办方还将组织非遗专家、教育专家、文博专家等开展研讨,共同探讨非遗在校园进行活化传承的有效路径以及青少年非遗美育的体系化建设。

从“进校园”到“在校园”的广州实践:把非遗传承植根校园

从“进校园”到“在校园”的广州实践:把非遗传承植根校园

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第三中心小学一名5年级学生现场制作竹编

近期,广州市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一直推动植入式的“非遗进校园”向常态化的“非遗在校园”转变。

2020年出台的《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规定:“鼓励、引导中小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同年出台的《广州市发展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指出:“推动非遗深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非遗进校园、在校园。”2022年5月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广州市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非遗“进校园”提升到“在校园”的新阶段。

在实践中,2015年开展了广州市“非遗进校园暨非遗传承生态学术研讨会”、2018年“绣美校园——广绣进校园”系列活动、2020年广州市“非遗进校园”交流会及2020年出版《羊咩带你“叹”非遗——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读本》等实践和学术活动,系统梳理了全市“非遗进校园”的情况、亮点和问题,为进一步深化为常态化、体系化、在地化的“非遗在校园”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介绍:在广州市推进“非遗在校园”的工作中,还有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广州市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建设。自2012年启动市级传承基地认定工作以来,共有5所学校入选2012-2014度市级非遗传承基地,21所学校入选2015-2017年度市级非遗传承基地,31所学校入选2018-2020年度市级非遗传承基地,68所学校入选2021-2023年度市级非遗传承基地。这些学校传承基地均为多年“非遗在校园”成果斐然的典型样本。

在课程层面,学校通过开展全校普及教育、实施不同年段校本课程、组建非遗社团形成范围与层次不同的课程体系;

在教研层面,将多学科融入非遗课程、编制校本教材,不断创新非遗成果,以及组建不同梯队的教师团队;并积极开展校外展示、参与各项比赛;同时学校以非遗项目渗透校园活动与文化,努力深耕,真正让非遗传承植根在校园。

十大“非遗在校园”优秀案例各具特色

广州开展“非遗在校园”活动卓有成效。

南都记者了解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23年初启动2023年度广州“非遗在校园”系列活动,并于上半年进行了“非遗在校园”案例征集、调研、遴选,于9-11月在广州市文化馆集中开展优秀案例展示系列活动,包括课例展示、展览、展演、研讨等形式。

获评第一届广州“非遗在校园”十大优秀案例的学校大部分开展非遗传承10年以上,在非遗传承传播领域均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和引领性。

广州市海珠区培红小学传承岭南盆景达13年,学校创建了红领巾盆景小社团,开辟了岭南盆景精品展示区、学生盆景实践区和教师盆景实践区等场地,一届又一届的培红学子接力对盆景进行修剪和养护,为岭南盆景注入“新鲜血液”。

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第三中心小学是一所位于潖江河边的乡村学校,竹编是当地村落村民的一项传统手艺活,不仅传承着村落文化,更承载着孩子们的童年与梦想,目前竹编制作课程已在三至六年级全面铺开。

广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将广彩、广绣等多个非遗项目纳入课程体系,学校专门建有广彩、广绣专用场室、工艺展厅、美术室、广彩烧制间,为学生实践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广州市天河区珠村小学位于中国乞巧第一村——珠村中心地带,通过与周边社区深度联动,共同对地区民俗文化进行挖掘与拓展,形成了“乞巧德育”的特色品牌,学校在每届广州市乞巧文化节上均被列为参观景点,已接待数十万中外游客。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承担起“手艺传承与创新”的教学职能,首将广绣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的重点内容编录入教研室教学大纲,致力于在新的场景里,用新的语言、新的形式与新生代进行有效沟通,不断丰富非遗表达的新方式,近年产出了《基于图像学、美学角度的广绣传统图案研究》研究报告及多件/套广绣作品。

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以古琴弹奏教学为基础,还加强了古琴礼仪教育,推崇“学古琴、明礼仪、讲儒雅、懂品味”,致力于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学校还将古琴与古诗词吟诵相结合,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西村育才小学,根植于广东音乐的摇篮——番禺沙湾,学校“粤乐流韵”民乐社团成立于1998年,至今已25年。

广州市番禺区沙涌小学在学校地方特色课程、劳动课、综合实践课、劳动、科技类课程中适当安排鳌鱼舞、鳌鱼扎作、泥塑鳌鱼、电动彩灯鳌鱼、鳌鱼精品文创等课程,将鳌鱼文化融入校内活动与文化建设,让鳌鱼文化切实成为激励学生成长、厚植校园文化的精神财富。

广州市番禺区新桥小学在具有203年历史的九成书院内设立醒狮培训基地,学校醒狮教学采用梯队训练方法,同时还自创形成了大头佛、醒狮形象的多元材料艺术成果。

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的从化水族舞课程,注重把特色课程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音乐科、美术科开展多样化教学,产生了一系列富有生趣与创意的教学成果。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通讯员:陈浩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9月27日
下一篇 2023年9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