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这里曾是棉的世界……丨闵行情

你知道吗?这里曾是棉的世界……丨闵行情

沧海桑田,
老闵行的发展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与上海市文脉密切相连,
而近现代的海派文化也在这里生根发芽,
并得到彰显。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五季,我们邀请了文绮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小上海”老闵行》。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木棉曾庆闵行丰》一起跟着声音,看看曾经闵行棉花的种植盛况……

点击收听朗读

上海县盛产棉花,古时棉花称木棉、吉贝。黄家河圈人黄宗坚在其著作《种棉实验说》一书中谓:“考上海有田六千八百五十二顷,棉田居其七。”指的是种植棉花的土地占了其他作物的七成。清同治《上海县志》在物产类记载棉花时称:“他处虽有,然土地之宜、种植之勤、纺织之精、运售之广,吾邑独甲于天下。”邑人李右之在其著作《上海乡土志》中也谓:“棉花纱布,乃邑产之大宗。”“吾邑棉花一项,售于外洋为数甚巨。”民国《上海县续志》记载了“芦纹布”“雪青布”出自塘湾、闵行周边各乡村,每年约出四五万匹,销苏、杭、徽州等处。

闵行周边沙竹冈一带、莺窦河地区气候与土壤适宜植棉,且棉种均为优良的“白籽棉”“百万棉”“闵行棉”。本地的植棉,也多有本土文人名士作诗描写,黄家河圈人黄家锟诗曰:“高原宜吉贝,沙土种为嘉。烈日铃俱坼,迎风叶欲斜。携筐忙妇女,压担尽霜葩。南北遥相望,秋收晒满家。”莺窦河人蒋柱诗曰:“海上无蚕桑,潮沙宜吉贝。织作成文章,授衣此为最。”

棉花的种植,为手工纺织业奠定了基础,农村妇女以织布为业,波及市镇。乾隆、嘉庆《上海县志》均有这样的记述:“纺织不止乡落,虽城市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日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说的是城镇妇女早上将昨日纺好的纱拿到市场上去卖,买回棉花再纺成纱,明日再卖,周而复始,以此为业。李林松的《申江竹枝词》也作描写,既有卖花,又有卖布:“一村红树起炊烟,冬至朝朝霜满天。要向城中卖花去,夜来趁上夜航船。”“河角弯环星烂烂,晨庄买(原书如此,应为‘卖’)布声声唤。风水人愁白露前,米柴价钱秋分半。”

李林松之女李媞在《北街夜织》诗中,将街上已是深更半夜还在不停织布的场景,作为闵行十景之一,写进她的《申江十景》,刻画了这些“丁娘”们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她们的同情。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时闵行已有很多从事手工纺织的人家了。

手工纺织带出了闵行镇上的染纱、踹布业。戴氏染坊、蒋永安染坊、高记染坊相继开出,代为周边农村染纱、土布印花和踹布。清末民初时,蒋永安染坊在北街西侧杀羊弄晒布凉布,镇人遂将杀羊弄改称为染坊弄。民国21年(1932),上海县民众教育馆举办土布展览会,在闵行巡回展出的土布,花式品种有千余种,色泽纷呈,使闵行染坊业声誉徒增,业务日趋兴旺。后又有朱春盛和祥泰昌染坊相继开业。

闵行的“张记布庄”自乾隆间从事收布、贩布获利,遂有了“竹荫庄”,发达后建一批房屋租赁取息,遂有了“竹荫路”“竹荫弄”。民国间张柏良的“永兴衣庄”获利后建“庠村”,出租后继续获利。

棉花生产的发展,使棉花成为市场上流通的重要商品,明清时上海地区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清代晚期起闵行众多花米行不仅收购周边地区的棉花,还收购从奉贤、金山以及浙江来的棉花,以供应上海各纱厂。沪闵公路辟筑后,闵行的棉花交易更趋繁盛,成为上海纺织产业链中重要供应地之一。

棉布生产的发展,也使轧花业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民国15年(1926)前后,业主王志山在沪闵路西、六曲河东的西浦滩开办德丰兴花厂,有轧花车间和打包车间各一。初用牛力作业,后改柴油引擎为动力的皮辊轧花车生产,设棉花收购站于西渡旁。民国26年(1937)年初,宁波巨商范桂馥、秦琏官对其收并,易主后更名“鑫建花厂”。范、秦在宁波开有和丰纱厂,在上海开有盛和花号和三林杨思的恒大纱厂。闵行鑫建花厂由范的学生周性存任厂长,所轧之花为其纱厂提供原料。其规模有4个轧花车间(其中一个在奉贤南横泾东),一个打包车间,共144台轧花机,6台打包机,自备运货卡车3辆,每日作业200余人。

位于横泾河东叶家弄的祥发元花米行,业主潘宝元,是花米行中自设轧花车间的一家,柴油引擎带十余台轧花机,自行打包后由横泾运上海纱厂。

1949年前后,闵行镇也开办过二家小型轧花作坊“志生轧花号”和“宝林轧花号”。有多家弹花店,如沈记弹花店、邵永顺弹花店、祥兴弹棉花号、洽兴弹花庄、华兴机弹絮被厂等,为镇上及周边乡村服务。这些自给自足式的小作坊、小商号,也仅反映了闵行镇商业繁盛的一个侧面。

民国时期,每当棉花收获上市,自西渡至米业公所、长源木行一带的黄浦边,停满了花船,且一层又一层地停泊在外围等待卸货。棉花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其对近代城市及城市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最为巨大。闵行作为棉花原料收集地,源源不断地供应上海各纱厂,与此同时,也推动了闵行其他商业的繁荣。

你知道吗?这里曾是棉的世界……丨闵行情

日前,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将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五季,我们邀请了文绮中学的青年才俊来诵读《“小上海”老闵行》。


“闵行为本邑首镇,地当水路之冲,户口殷阗,商业繁盛,距县治约六十里许。地产棉花多于粳稻。风俗素称朴实,近亦渐趋浮靡。水道有小轮,陆路有汽车,交通颇便。镇之西北有北桥镇,钟楼在焉。其西为马桥镇。而其北为颛桥镇。四镇统称为西南乡云。”


这是由上海著易堂出版于1927年的《上海乡土地理志》(李右之著)对闵行的描述。


书中的“闵行”指的是镇。1960年1月设立闵行区后,撤销了闵行镇建制,闵行镇这块地方被约定俗成称作“老闵行”了。1992年9月,原上海县和原闵行区“撤二建一”,建立了新的闵行区,但“老闵行”的称呼在当地民间依旧使用着,并泛指为整个江川路街道。


历史上的“老闵行”地区,古有秦皇驰道连通上海县署,为水陆要津,因地域之便,长期以来,这里商贸发达、街市繁华、人文荟萃、群贤毕出,一度在江南地区城镇中颇有影响力。


使老闵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在解放以后。随着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的建成,现代工业开始发展,这里建起了汽轮、电机两个工人新村。1958年起,大批工业企业迁来,老闵行成了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1959年建成以一号路(江川路)为主的10条城市道路,在主要道路两侧配置商业网点。以东风、红旗新村等处为中心,新建各类职工住宅25万平方米,学校、医院、邮政、银行、影院、菜场、公园等设施也开始有计划地逐步配套建成,昔日的经贸重镇终于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新城,著名的卫星城,形成最初的产城融合区域。


198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江南古镇的街景在老闵行逐渐消失,但《闵行诗存》“序”中所描述的“舟车辐辏,人物昌丰;虽无临淄之十万家,已聚德星于五百里。”之历史记忆和人文信息,却有幸留存了下来,且引起越来越多文史研究者的重视和探索。


《“小上海”老闵行》试图寻觅老闵行的“老底子”,关注老闵行的历史发展变化。


9月起,第五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晚,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你知道吗?这里曾是棉的世界……丨闵行情
朗读:文绮中学 七(6)班 刘彦琪

编辑:汤婧娴

文字内容:明镜文化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提醒:

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

你知道吗?这里曾是棉的世界……丨闵行情

你知道吗?这里曾是棉的世界……丨闵行情

你知道吗?这里曾是棉的世界……丨闵行情



你知道吗?这里曾是棉的世界……丨闵行情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9月24日
下一篇 2023年9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