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愤怒成为一种习惯,如何改善?学会这两招就可以了

第一节 我为什么会愤怒

秦璐是一名医生,平日在医院里总是笑眯眯的,无论是病人还是同事都很喜欢她,觉得她文静又温柔。但是下班回到家之后,一面对自己的亲人,她那暴躁易怒的情绪就会完全表露出来。这天,为了给老家来的父母接风,秦璐特意在楼下饭店预订了一桌饭菜。晚上,当全家人走进饭店时,大堂里的客人并不多,秦璐当时就想:“我们早就预订过了,这会儿人也不多,菜应该很快就会上齐了吧!”于是,她开始和丈夫一起陪着爸妈聊聊家常。

让她没想到的是,足足等了半个小时,他们的桌上还是一道菜都没上,而旁边桌上比他们晚到的客人菜都上齐了。秦璐感觉自己被忽视了,心里挺不高兴,但碍于父母在场,还是强忍着不满的情绪,想叫服务员过来询问一下。但旁边几位服务员明明站在那里没有事情做,却都推三阻四地不想过来,终于走过来一位服务员,也只是板着脸说:“应该快了吧,我去厨房看看。”话音刚落,人就走开了。此时,秦璐已经由轻微的不满升级为愤怒:哪有饭店对顾客是这种态度的?自己又不是白吃来的,何况今天还带着爸妈,干吗花钱买气受呢?正当她准备站起身找大堂经理去理论一番时,那边服务员才姗姗来迟地将饭菜端上来。于是,秦璐被丈夫按着坐在了椅子上。终于可以正式开饭了,正当爸爸妈妈和丈夫低着头夹菜时,突然听见“啪”的一声响,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只见秦璐生气地把筷子拍在桌子上,“蹭”地一下站了起来。随后,她大声地对服务员呵斥道:“你,过来!把你们经理也给我叫过来。”旁边的两个服务员看着秦璐这架势,一个立刻跑来询问情况,另一个则跑去找经理了。秦璐大声地嚷嚷起来:“你自己拿着筷子挑起来看看,这道菜里怎么会有一根钢丝球上的钢丝。如果我们不小心吃到肚子里出了问题谁来负责?事先预订过上菜还这么慢就不说了,等了这么久居然端上来这样的一盘菜。你是看我们好欺负是不是?”一旁的服务员已经被秦璐的气势吓得说不出话来,秦璐的家人也劝她消消气。就在这时,经理快步走了过来,在询问清楚情况后急忙道歉:“您好,女士!今天是我们不对,我向您道歉。”秦璐依然不依不饶,气势汹汹地说:“哼,一句道歉就想把事情糊弄过去了吗?我才不稀罕你的道歉,只想请你告诉我这件事情你打算怎么处理?”

经理也刚上任不久,第一次遇到这般厉害难缠的顾客,一时之间也没了主意,就对秦璐说:“不如这样,您先坐下来品尝其他的菜肴。我出去和领导商量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让您满意的解决方式。”秦璐冷冷地哼了一声:“就在这里谈!这件事情不解决,谁也没有心情吃饭。更何况,这样的饭谁能吃得下去,我的钱也白花了,你需要给我一个说法。”无奈之下,经理只好当场给领导打电话汇报情况,挂断电话后抱歉地对秦璐说:“领导决定这盘菜再重新给您做,而且今天的这桌菜也全部免单。您对这样的处理满意吗?”秦璐这才傲慢地点点头:“这还差不多。”于是,众人再次坐下等菜重新上齐,但却多少有些意兴阑珊。

情绪处方

案例中的秦璐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处于愤怒的状态,而是存在一个极为明显的变化过程。从最开始上菜很慢到服务员的漫不经心,秦璐的情绪也从轻微不满到些微愤怒,直至在菜里发现钢丝之后,转化为大怒,并爆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饭店能够上菜稍微快一点或者服务员态度温和一点,都不至于导致秦璐最后极度愤怒的状况出现。当愤怒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最终的爆发似乎显得极为“理所当然”。

而在这次外出就餐的过程中,秦璐感觉自己被这家饭店及其工作人员忽视了,这也让她的自尊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了伤害,愤怒自然就成了她保护自己的一种情绪表现。正如秦璐后来所说,自己是顾客,既然已经花了钱,就应该享受应有的服务,既然你不尊重我,忽视我的存在,我为什么还要一再忍受呢?其实,对于秦璐而言,她的愤怒也不完全是针对饭店及服务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虽然在工作中她被同事和病人公认为温柔文静的人,但这并不代表她没有脾气,不会发怒,只是她选择把工作中的愤怒发泄在自己的家人或其他人身上罢了。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愤怒的情绪,具体原因也各有不同。总结起来不外乎是“你对他人怀抱希望,而最终却收获了失望”,从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此便会借助愤怒的情绪来表达被尊重的愿望。比如,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可以听自己的话,自己如果说这个坑不要跳,孩子最好连看都不看一眼;如果孩子非要跑过去看一看,还尝试着跳进去,家长就会感到愤怒,同时在心里暗暗生气:“我不让你跳,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呢,难道你连我也不相信吗?”

因此,要想将愤怒的负面情绪化解于无形之中,就必须首先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愤怒,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答案。只有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才能知道哪些愤怒是必要的,哪些愤怒又完全是在“借题发挥”,并不是真的因这件事而愤怒。正确排解愤怒情绪的方式,并非像案例中的秦璐那样,将自己工作中的愤怒完全甚至加倍地传递给别人,而是应当在冷静审视自己的基础上,学会转移视线、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待自身的失望和所受到的伤害,直至愤怒情绪自然淡化、合理排解。

第二节 愤怒情绪好似炸药,一触即发

大一新生任婷的宿舍里一共有6个人,按年龄算的话,任婷位列老三。其中,老大、老五和老六都是本地人,老二和老四则是同乡,从地域上看,任婷一开始便注定是被“孤立”的那个人。

刚开学时,宿舍里还是和平而友好的,年轻的女孩子凑在一起总是喜欢说笑玩闹,看起来相当和谐。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之间开始有了远近亲疏,慢慢地形成了各自的小团体:三个本地人性格比较相投,所以平常走得更近一些;两个小同乡学习都很刻苦,时常相伴去图书馆看书;只有任婷,因为一向较为独立,所以并不属于这两个小团体中的任何一个。但她依旧和每一个团体的成员都相处得很愉快,这主要得益于她较为成熟、隐忍、内向的性格。

尽管如此,任婷还是有着很多烦恼。她平素习惯早睡早起,其他人却都是夜猫子,会一直说说笑笑、看视频、洗衣服等,窸窸窣窣的响动每次都扰得任婷烦躁不已。任婷也曾试着心平气和地跟大家伙儿提过几次,可她们总是不以为意,依然故我。这让任婷感到特别郁闷。她想了很多办法来应对,诸如戴眼罩、拉上自制床帘遮挡光线、戴上耳机降低噪声等,但终归是治标不治本。

积蓄已久的情绪总会冲破理智的阻隔,一股脑儿地爆发出来。这一天,任婷再一次被室友们的嬉闹声从睡梦中吵醒,要是放在平时她也就忍了,但这几天正跟男朋友冷战,她心里本来就不痛快,于是探出头来对室友们说:“你们能不能小点声?”外面的声音果然低了下来。但当任婷重新躺下时,却听见其余几个人正在指桑骂槐地小声嘀咕着,话语间满是对自己的嘲笑和鄙视。这下任婷再也压不住满腔的怒火,完全地爆发出来。只见她“蹭”地一下坐了起来,指着她们怒骂道:“某些人真是给脸不要脸。没看到别人在睡觉吗,一点素质都没有,也不知道是怎么长大的。”其余几个人气得满脸通红,也回骂了起来……这一场宿舍的纷争,最终以几个人愤怒吵骂、满腹怨气而收场。随后,任婷转去了别的宿舍,同室友们再见亦是陌路,而往昔的美好也都化作一缕青烟随风飘散。

情绪处方

所谓爆发型愤怒情绪,就是说对方总在不断挑战你忍耐的极限,虽然你每次都会报以愤怒的语言以示惩戒和不满,但终归没有达到愤怒爆发的边缘。直到有一天,愤怒的情绪终于爆发,就会令身边的人感到恐怖,想要逃离。

案例中的任婷每一次都会以较为平静、温和的语气向室友们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然而,由于她无底线的包容,对方便以为任婷再愤怒也不过如此,根本就不会引起重视,因此依然我行我素、毫不在乎,毕竟每个人都有着“欺软怕硬”的劣根性。如果任婷在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愤怒的程度和底线,也许就不会造成一拍两散的结果了。

对于爆发型愤怒的人而言,他们一旦完全地愤怒起来,便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他们会怀抱一种“破釜沉舟”的心态,把自己所有的愤怒一倾而尽,全然不顾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或做出可能令自己后悔的事情,甚至会造成一些完全无法弥补的伤害。比如,某中年女子因为丈夫有外遇并屡劝不改,最终情绪爆发将其残忍地杀害。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爆发型愤怒呢?

第一,深呼吸,平静心绪。相关研究表明,每个人愤怒的时间最多持续12秒钟,它犹如一场龙卷风,来临时足以摧毁一切,离开后却仿若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因此,如何度过这甚为关键的12秒,就成了极其重要的事情。如果预感到自己的愤怒即将爆发出来,可以尽力延迟发作并保持冷静,反复深呼吸几次,让身体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自然会对情绪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第二,目标转移法。感觉愤怒涌上胸口快要爆炸时,可以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换一个环境和氛围。可以到操场上跑几圈,或者大喊几声,也可以找同学谈心倾诉一番,使自己的愤怒情绪通过体力上的消耗或其他方式得到有效释放,进而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第三,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当一个人感到极度愤怒时,如果能够换一种矛盾双方都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不是火山爆发般不管不顾地发泄出来,也许最终的结果会更加理想一些。相对于愤怒时口不择言的谩骂,直接表明对方让自己很失望的做法会无形中给自己和对方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即“原本很看好你,结果没想到你比我想的差多了”。其实,这是从心理上削弱对方的气势,同时也明确地向其传达了自己的愤怒。比如告诉对方“以前真是看错你了,真没想到你居然是这样的人”“我对你处理这件事情的做法真的特别失望”等。

第三节 一味隐忍,直至忍无可忍

刚刚乔迁新居的尚老师对现在住的房子特别满意,这个小区绿化率高,周边配套设施非常齐全。尚老师搬来之后,有时在活动中心和其他退休老人一起下棋聊天,有时待在家里看看书、练练书法,日子很是惬意。

然而,好景不长,几天后,空置已久的楼上也搬进了新住户,似乎是四世同堂,有老有少一大家子人。这天晚上,尚老师刚刚进入梦乡,就被“砰砰砰”敲东西的声音给惊醒了。仔细一听,原来是楼上传来的声音,不知道在敲打什么东西。尚老师两口子年纪大了,晚上睡得比较早,但睡眠质量不高,稍有响动就会醒来,而且很久之后才能再次入睡。过了一会儿,楼上的声音越发大了起来,尚老师甚至能听清楼上的人走来走去和搬动桌椅的响声,不时还会有小孩子跑动和物品摔落在地上的声音。这下子,尚老师彻底清醒了,他感觉特别烦躁,还有些愤怒,无奈之下,只好在书房里看了会儿书,等楼上动静小点了才去睡觉。

第二天一大早,尚老师恰巧碰到楼上的男主人张磊要去上班,正打算提醒他以后动静小一点时,妻子春芳立即向他使了个眼色,他只好强忍着把已经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转而微笑着问候道:“上班去啊!”张磊对他点点头,微笑回应了一下。到了晚上,楼上的动静再次“如约而至”,第三天、第四天……终于,尚老师决定不再忍下去了。他径直上楼,敲响了张磊家的房门,开门的是张磊妻子,待尚老师说明来意后,她面无表情地说:“不好意思啊,我们家里人比较多,以后会注意的。”话音未落,门“砰”的一声紧紧关上了。尚老师正打算转身下楼,却清楚地听到从张磊家中传来的声音:“他算什么啊?让我们声音小点,他说小点就得小点啊?也不想想家里这么多人,怎么可能声音小呢?可笑!”尚老师只能苦笑了一声。

此后,一切并没有什么改变,楼上每天夜里的动静依然在继续,不过,在进出家门见到张磊时,尚老师只字不提晚上的事情,仍然客气地同他打招呼,只是在晚上听到吵闹声时,向妻子春芳发一下牢骚,宣泄自己内心的烦躁。

情绪处方

案例中的尚老师最初听从了妻子春芳的劝告,选择了隐忍。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隐忍并没有换来安静的睡眠环境,而是一如往常的嘈杂。在这种情况下,尚老师选择了隐忍与愤怒爆发之间的一个折中点——委婉地提醒对方。但事实上,这种隐忍一段时间后再去提醒的做法产生的作用注定不会太大。此外,如果你一开始就选择了隐忍,往后再爆发似乎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对于发怒的对象而言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效力。

对于隐忍型愤怒的人而言,他们最常做的事情便是将自己的愤怒情绪隐藏起来,不让对方知晓,自己默默地承受这一切。正如尚老师每次见到张磊时,虽然心中充满了愤怒,想要抱怨,但他仍然压制住了心中的愤怒,对张磊展现出和蔼可亲的一面,结果导致自己的委屈和愤怒在隐忍中不停放大。对于张磊而言,他并不知道尚老师受到了这么大的困扰,更不用说自觉改正了。

人们之所以会在本应愤怒的时候选择隐忍,一方面,是由于从小接受的“与人为善”的教育,特别是女孩子,总会被家长反复传授“吃亏是福”“退一步海阔天空”等忍让哲学,似乎只要忍让了,就可以让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另一方面,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及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人由于地位、环境等原因不得不选择隐忍,比如单位里员工对领导的一些不公平做法往往敢怒不敢言,只能在背后表示不满,不能当面与其争辩、对质;有的人则是因为自身性格较为懦弱、内向而自愿选择隐忍,就好比案例中的尚老师和妻子春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问题时多多少少总会选择一些隐忍型愤怒的方式。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对自己的愤怒情绪进行合理疏导和宣泄呢?

第一,转变观念,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态度。愤怒除了可以帮我们发泄自己的不满与委屈之外,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愤怒。如果我们只是一味隐忍,不但无法改变现状,还会令自己在这种隐忍的愤怒情绪中越陷越深,最终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案例中的尚老师如果一开始就坦白告诉张磊自己的困扰,想必也会促使张磊一家及时反思与理解邻居的苦衷,说不定问题就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而不致像最后那样一直忍气吞声,任凭噪声影响自己的睡眠,侵蚀自己的健康。

第二,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办法。如果我们在出现问题之后选择隐忍的方式面对,除了自我损害之外,对于事情的解决并不会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适度忍让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不造成正面冲突的情况下,将问题合理解决。比如案例中的尚老师除了与邻居协商之外,还可以买一些防噪耳塞阻隔噪声的侵扰,或者干脆换一个相对安静的房间作卧室,也可以在比较嘈杂的时间段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等楼上安静下来了再去睡觉等。

第四节 智商爆表,话里藏刀

(一)陈璐和任琳既是同事,又住在同一个小区,难免会被别人拿来比较。最开始,她俩都抱着“比较就比较,走自己的路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就好了”的想法。可是,当这种比较越来越多并且逐渐渗透到两个人真实的生活中时,她俩也不由得在心里开始默默地对比起来。

在别人眼中,陈璐虽然长相普通,身材也有些发福,但是性格踏实稳重,无论在单位同事还是小区邻居眼中都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她平时除了上班就是回家研究菜谱,日子过得正如她的性格一样平和宁静。但有一点不太好的就是,她特别宠爱儿子,甚至说溺爱也不为过。对于刚满周岁的儿子一鸣,陈璐觉得他就是世界上最帅的宝贝,简直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

而任琳则是那种性格和身材一样火辣,说话像机关枪一样往外喷射的人。她做事风风火火,为人处世更有着一套自己独有的哲学,哪怕有人把她惹得愤怒不已,她仍然可以笑容满面地继续交谈,但说出的话往往拐着几道弯地表达着自己的愤怒。与陈璐不同,任琳从不溺爱自己的儿子。

这天,任琳走进办公室,正准备推门时,看见大家都聚在一起热闹地看着照片。原来陈璐正在向大家展示她周末时给儿子拍的艺术照。只听同事们边看边评价说:“陈璐,你家儿子真帅,你也挺会给孩子打扮的。小孩子当然是要好好照顾才能好看好玩啊,上次任琳家儿子拍的照片就没你家儿子的好看。”听了同事的评价,陈璐也高兴地回应道:“那是当然,毕竟我家宝宝的基因在那儿放着呢,谁都没有我家一鸣帅气。”任琳听到他们的评价后,愤怒的情绪一下子涌上心头,但她稳定了一下心神,推开门微笑着大声说:“是啊,世界上只有你们家一鸣最帅,其他的孩子都是歪瓜裂枣。但是我说陈璐啊,你家儿子这么可爱,怎么找了个这样差劲的照相馆啊,你看都把你儿子那双眼睛修成什么样儿了。以后还是多花点钱去个好照相馆拍吧!”说完,她转身就走,只剩下傻眼的陈璐和其他同事站在那里,面面相觑。

(二)最近,潘玲通过相亲认识了男孩陈龙,简单的相处之后,潘玲对陈龙的感觉还不错,不由生出一种想要和他携手迈入婚姻的想法。但唯独有一点让她感觉特别不好,就是陈龙每次约会都会迟到,而潘玲最讨厌不守时的人。尽管她已经提醒过多次,陈龙也每次都满口答应:“改改改,下次一定不会再迟到。”但下次约会时,他还是会继续迟到。

这天,两个人相约看电影,约好九点四十在影院门口见面。潘玲九点半就到了影院门口,买好电影票,又买了可乐和爆米花,忙活了大半天却依然没有看到陈龙的身影。时间早过了他们约定的九点四十,潘玲给陈龙打了几个电话都没有人接听。潘玲想:罢了,还有20分钟才开场,自己先找个地方坐下等他吧,估计又起晚了。

电影快要开场时,陈龙还没有出现。这时潘玲的愤怒情绪已经涌上心头,她愤愤地想:等会儿不能再说说就算了,一定得狠狠训他一顿,不然他还会像以前那样不当回事。距离开场还剩一分钟的时候,潘玲看到陈龙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于是,两个人赶忙检票进去寻找座位。

找好座位后,陈龙探过头来对潘玲说:“真不好意思,我又一不小心睡过头了。下次一定改,一定不会再迟到。”谁料,潘玲不但没有对他发火,反而笑着说:“没关系。你迟到得太好了,刚好给了我20分钟研究电影散场之后的安排,应该谢谢你。”这样一来,竟然比潘玲直接表达不满和愤怒更让陈龙感觉愧疚,他暗自发誓:“看来潘玲这次是真的生气了,下次再也不能迟到了!”

情绪处方

案例中任琳和潘玲的愤怒属于典型的嘲弄型愤怒。其主要表现是:不正面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反而脸上绽放着笑容去暗讽对方。对于嘲弄型愤怒的人而言,出于善良的本能,抑或是过往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在感到不快时,通常不会直接表明愤怒的对象和事件,而是通过比喻、夸张、暗讽等方式来进行“揭露、批评或者嘲笑”。

在他们看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极有可能会因此产生更多的矛盾。因此,他们选择了一种“开玩笑”的方式将自己置于愤怒的不败之地。他们认为这样做看似在向对方低头认输,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愤怒的同时,给予对方警示。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当自身处于愤怒的状态时,不管怎样“拐弯抹角”“暗藏智慧”,这些嘲弄性的话语本身就十分刻薄和尖锐。不仅不会起到缓解矛盾的效果,反而会让对方更难加以接受,从而导致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更何况,所谓的“幽默和智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听得懂的。那么,在面对嘲弄型愤怒时,我们应当如何加以改进和完善呢?

第一,学会直接合理的表达。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嘲弄型愤怒属于一种“被动的攻击性沟通”,相较于前面两节说到的爆发性愤怒和隐忍型愤怒,它反而更加具备攻击性和杀伤力。因此,要学会尝试着用一种更为诚恳、真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内心的想法,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情绪的表达和人际关系的维护。

第二,愤怒的表达要清晰,并且要有明确的愤怒对象。嘲弄型愤怒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愤怒对象的模糊化。嘲弄型愤怒的人在表达自己的愤怒时从来不会明确告诉对方。比如一个孩子总是在吃饭的时候转动碗筷,这让母亲感到特别愤怒。但她又想用委婉的语气来告诫孩子,就说:“如果你每次吃饭都这样转动的话,那我就需要时常更换新碗筷了。”这种“幽默”“委婉”的劝告显然达不到劝诫者预期的目的,因为这种劝告并没有让愤怒对象看到你究竟为何而愤怒,以及愤怒的程度。当劝诫对象看不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愤怒的效力自然就会大大减小。因此,这位母亲如果想达到教育孩子和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可以温柔且坚定地对孩子说:“你不能在吃饭的时候转动碗筷,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

第三,正视愤怒。愤怒并不是斗争和决裂。在嘲弄型愤怒的人心里,愤怒意味着一场言语的战争,更意味着愤怒者和愤怒对象之间关系的决裂。暗藏这样的思想,他们便不能正常且直接地表达愤怒,而是采用一种嘲弄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虚弱和自尊。其实,愤怒作为我们的基本情绪之一,其本身并不具备任何负面的影响和作用。真正对我们的行为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的其实是表达愤怒的方式。因此,嘲弄型愤怒的人需要学会正视愤怒,多多练习愤怒情绪的正确表达方式,避免出现嘲弄和暗讽的举动。

第五节 破坏报复型愤怒

郭强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在实习期间,他一直表现得不错,有几项创意设计还被老板唐明在公司内部会议上点名表扬。一段时间之后,郭强开始心生骄傲,认为自己只需要稍微一努力就可以做得很好,因此总是出现迟到、工作不认真、拖延等行为,这成了他在老板心中的“新形象”。

这天,老板唐明将郭强叫到办公室,告诫他如果还是这么懒散的话,不管他工作能力多么强,最后都会被辞退。因为对于公司而言,踏实努力的工作态度比聪明的创意更加重要。从办公室出来之后,郭强不但没有自我反省,反而认为这是老板在故意刁难自己,顿时对老板心生不满和不服之意。

谈话之后的最初几天,郭强稍微有些收敛。但很快,郭强又恢复了之前懒散的工作状态。老板唐明并没有立刻训斥他,而是一直等到下班后员工都走得差不多了,才将郭强单独叫到办公室,结清了他的工资。此刻,郭强只感到满腔怒火熊熊燃烧起来,他恨恨地想:“哼,你们竟然过河拆桥,我一定不会让你们好过。老子从毕业之后就辛辛苦苦给你们打工到现在,这会儿说不要我了,就直接挥挥手让我走。你当老子是条狗吗?你让来就来,你让走就走。我早就看出来你们嫉妒我,故意刁难我。”

怒火中烧之时,郭强又隐约听见几个加班的同事正在讨论他的事:“听说他被辞退了啊,真是活该。终于要离开了,天天看着他我都烦。”他强压怒火,稳定心神后假装若无其事地收拾东西。确定公司已经没有人了,郭强来到印刷车间里,拿起裁纸刀划坏了数码喷绘机上的一个喷头,随后快速离开。

后来,在警察的调查取证之下,郭强在租住的小屋中被抓捕归案,并最终以破坏生产经营罪被判处五个月拘役。

情绪处方

案例中的郭强因为自身懒散、工作不努力等原因被老板辞退,又听到同事对自己颇有微词,非但没有认真反思自己为何会落到今日这般田地,反而将所有问题都归结到老板和同事身上,从而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与隐忍型愤怒不同,破坏报复型愤怒的人并不会将自己的愤怒情绪隐藏起来,也不会就此忍耐不发,而是采用一种更加隐蔽、强烈的方式来将其释放。比如,喜欢玩游戏的孩子,在家长三番五次地强调不允许玩游戏时,就会生气地说:“你不让我玩游戏,那我就不让你用电脑。”随后就寻找合适的时机,甚至当着家长的面将电脑损坏。

通常来说,破坏报复型愤怒的人都拥有极为强烈的自尊心,同时他们的内心又是孤僻、冷漠的。一旦有谁的行为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他们虽然不会立即与之发生面对面的冲突,但也会选择在他人都认为自己无力抵抗而放弃的时刻进行破坏报复。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在别人面前呈现的是一个好脾气、温和,甚而有些内向、懦弱的形象,因而也更容易在心中积压愤怒和委屈的情绪。但当一个事件作为导火索引爆他们的愤怒情绪之后,他们就会暗中进行破坏报复来发泄自己的愤怒。那么,破坏报复型愤怒的人应当如何控制和改正自己的这种行为呢?

第一,认清破坏报复型愤怒的严重后果。破坏报复的确可以让人产生一种隐秘的胜利的快感和愉悦感,同时也能让愤怒得到短暂的发泄。但是,当这种愤怒得到发泄之后,你又得到了什么?快乐?愉悦?幸福?不,是失落!而失落的原因在于,在做出破坏报复行为之后,在愤怒情绪消失的同时,愧疚与畏惧的情绪将会时刻伴随着你。比如,有人因为愤怒而产生破坏报复心理将某人残忍杀害,随后在监狱中度过残生,后悔不已。因此,对于破坏报复型愤怒的人而言,首先应当明白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其次要清楚生活的目的是让自己感到真正的幸福,而不是做伤害他人的事,让别人也过得不快乐。

第二,树立自信,勇敢表达自己的愤怒。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建立起自己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的自信。只有具备充足的自信心,在面临令人愤怒的事情时,我们才有勇气迈出正确表达的第一步。要尝试着正面告诉别人自己的愤怒,多多与人坦诚地沟通交流,而不是一言不发地带着愤怒与恨意去搞破坏报复。

第三,努力上进,改变现状,而不是迁怒他人。案例中的郭强之所以被开除,是由于他自身工作态度不认真,太过骄傲而导致的。但他却将原因归结为老板的故意刁难和同事的嫉妒排挤,由此引发了最后的破坏事件,自己也锒铛入狱。因此,当我们感到愤怒时,在破坏报复行动开始之前,应当认真地叩问自己:究竟这愤怒是因为别人的错误还是自身的无能?怎样做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认清现实后努力上进,凭借自己的真本事改变现在所不满的一切,而不是从别人的痛苦中寻求尊严和自信。否则,一旦这种需求无法得到肯定,必然会产生破坏报复心理。

第六节 自责型愤怒

肖敏和林丹从高二开始谈恋爱,高中毕业后两人分别考取了不同的大学,从此天各一方,开始了一场长达四年的异地恋。林丹是一个活泼开朗的阳光男孩,大学期间他参加了好几个社团,同时担任系学生会部长职务,还不时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比赛。因此,相较于高中时期的甜蜜相处,此时的他对肖敏便难免有些忽略。而肖敏则是一个有些内向、孤僻的女孩。课余时间里,她除了和好朋友逛街之外,便是一个人坐在图书馆里看书。相较于林丹热闹丰富的大学生活,肖敏就显得有些形单影只。

这天,肖敏给林丹接连打了三个电话都没有人接听。她郁闷地想:“他现在这么忙,我一定不能怪罪他。谁让我自己太没本事,整天闲着呢!”但这样的自我安慰,丝毫不能减轻她内心的愤怒和失落。直到晚上十一点多,肖敏快要睡着的时候,林丹才回电话过来,并且满怀歉意地说:“宝贝,是我的错,下午一直在忙着排练节目,直到现在才闲下来给你回电话,你不要生我的气好不好?”对此,肖敏只好闷闷不乐地回答:“我不怪你,要怪只能怪我太清闲了,不像你那么忙碌。”

虽然肖敏这样说有点赌气的成分,但实际上,她也确实在认真反思自己的生活。自从上大学之后,两个人好像越走越远:林丹总是有不同的活动和比赛要参加,在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很多的人;而肖敏却将自己囚禁在一个小圈子中,既不爱社交又不想参加活动,就连朋友也寥寥无几。所以,林丹疏远自己也是有道理的,谁让自己这么没本事,没魅力呢!随后的日子里,类似这样的对话一直在他们之间展开着。一次,肖敏又在重复这些话的时候,林丹有些忍无可忍了,他烦躁地说:“我们分手吧。你每天这样看似自责,其实还不是在怪我?还不如直接骂我或冲我发脾气呢!”

肖敏想要解释一番,却无从开口。她深深地感到了一种无力感。面对林丹上大学以来对自己的冷落,她确实感觉很愤怒,因为她不相信一个普通的学生竟然能忙到这种程度,忙到连一个电话也不能打,一个短信也不能及时回复。但是,她却没有把这些问题抛出来直接质问林丹,她总觉得自己在这段感情中一直处于劣势,害怕林丹会率先说出“分手”二字,更不想面对两个人已经渐行渐远的现实。最终,肖敏只好把一切都归罪在自己身上,不断地自责,期望着林丹能够“回心转意”。然而,她的一味自责非但没能留住林丹的心,反而令两个人最终分道扬镳。

情绪处方

案例中的肖敏对于林丹借口“忙碌”而不联系自己的行为明明非常愤怒,但她没有像其他女孩子那样直接归罪或者质问对方,而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期待以这种方式来挽回林丹。但她的一味自责反而将林丹推开,让他距离自己越来越远。

对于肖敏这样自责型愤怒的人来说,他们在愤怒时往往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用承担所有过错的方式来“惩罚”别人。对于他们而言,这种承担又让他们满怀不甘,因为他们并非真的觉得自己错了,而是期望借助于这种方式来阻止事情继续恶化。但长此以往,这将会成为一种习惯。而且在把过错揽到自己身上,愤怒藏于心底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对自身产生更多的不满和失望之意,进而影响客观地自我评价。

仔细剖析自责型愤怒的人,会发现他们通常像肖敏那样具有内向、敏感、脆弱的特质。他们也许曾在生活中遭遇过重创,或者曾经尝试着表达自己的愤怒,但却被忽视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对自己发脾气终究要比对别人生气容易得多。于是,为了避免往日不幸的经历重演,他们选择了将所有过错都包揽己身的方式。那么,对于自责型愤怒的人而言,他们应当怎样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呢?

第一,同自己真诚对话。在遇到令自己愤怒的情况时,在习惯性地责怪自己之前,请首先冷静下来同自己真诚对话。不妨问问自己“你真的觉得自己错了吗?”“你错在哪里了?”“难道对方就一点错都没有吗?”“你为什么不敢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呢?”你只有在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之后,才能真正看清楚责任应该归于哪一方,而不再盲目地责怪和归罪于自己,逃避愤怒的情绪本身。比如,案例中的肖敏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不够有魅力。但实际上,存在于她和林丹之间的真正问题是长久分离之后两个人的生活轨道已经偏离。

第二,扬长避短,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可以在没有旁人和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所有优点和缺点,然后逐一进行分析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拥有很多的优点,只不过一直迷失在缺点的森林中找不到出路。随后就可以将这些优点有意识地放大和多加利用,重新找回生活中的自信。自责型愤怒的人总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然后用自己的短板去同别人的长处作比较,进而产生挫败和自卑心理。然而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着各自的不足。一旦将优秀的一面勇敢地呈现出来,必然能够让他人另眼相看,并能帮自己建立自信,而这正是我们有效改善过度自责的关键所在。

第三,沟通比自责更有效。自责型愤怒的人就像沙漠里的鸵鸟一样,灾难来临时便将头深深掩埋在黄沙之中以求自保,这种方式无疑是大错特错的。心中有愤怒和不满,就应该选择及时沟通,理性解决,而不是自怨自艾,盲目自责。无论是愤怒者,还是愤怒的对象,双方在面对愤怒时,更需要的是有效的沟通交流,而不是一味地自责和反思。因此,当你感觉愤怒时,请勇敢地告诉对方你此刻的心情,一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第七节 当愤怒成为一种习惯

(一)王滨是一家公司的后勤主管,虽然官职不高,但因为他掌管着所有部门用纸、卫生清洁、福利发放等权力,一些员工虽然不愿意和他打交道,却也只好强自忍耐。说起大家不想和他接触的原因,主要是王滨为人太过暴躁,而且发火时不分时间、地点、对象,似乎这世上所有的一切都会让他感到愤怒。无论其他部门的员工因为什么事情找到他,他都会不耐烦地将对方训斥一顿,然后再满脸不情愿地去办对方所托之事。

这天,销售部门的小李到后勤部领取打印纸张。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敲响王滨的办公室门,微笑着说:“王主管你好,我是销售部的小李,我们部门打印的纸张不太够,张主管派我过来领一下。”按理说,小李不管是从态度、行为举止还是言语用词上,都是无可挑剔的,况且部门领取纸张本来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换作其他人都会报之一笑后,爽快地把所需纸张拿出来。

但王滨听完小李的话后却眉头一皱,说:“怎么又来领纸,我记得前几天你们不是才来领过吗?你们就不能节约一点吗?我早就说过,打印时纸张可以双面使用,这样避免浪费,你们为什么不听?”一连串的发问把小李搞得莫名其妙,不明白王滨的怒气从何而来。最后,小李也没有拿到打印的纸张,只好向人事部借了几张临时应急。

其实,王滨所强调的那些节约用纸、双面使用等要求,销售部的人员都在严格遵守。这次小李前来领纸,也确实是因为纸张告急了。但王滨仍然不管不顾地将小李训斥了一番。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对于王滨而言,愤怒似乎已经成了他工作中的一种习惯,仿佛面对前来领取日常办公用品的人员,不斥责一番就显得他不敬业似的。

(二)杨舒是一所小学的数学教师,无论是同事还是学生,对她的印象都是“很容易愤怒”。似乎不管什么事情都会让她大发雷霆,愤怒不已。因此,大多数老师都不敢和她有较为深入的接触,毕竟每个人都不想没头没脑地被人训斥一番。

有一次,隔壁政教处的王玲老师到杨舒所在的办公室借笔,谁料办公室里只剩下杨舒一个人在批改作业。当王玲说明来意之后,杨舒不耐烦地说:“你们办公室的人怎么这么烦人呀!为什么总是来借我们办公室的东西呢?昨天是墨水,今天是笔,明天又要借什么呢?不如你直接告诉我,我提前给你们准备好吧!”正当王玲面红耳赤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走还是该留时,杨舒不情愿地说:“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准备好所用的东西呢?没有可以去买啊,为什么总是借呢?好了,下不为例,这次先借给你吧。”随后,她从抽屉里拿出一支笔递给王玲,王玲道过谢后拿着笔火速离开了。

情绪处方

案例中王滨和杨舒所表现出的不满和愤怒情绪,并不是针对当前情境所应有的一种正常反应。他们的反应更像是一种错误的、不合理情绪的转移。对于他们以及其身边的人来说,这样的场景很常见,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周围的同事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他们自己会认为:“反正大家都知道我是这样的人,那就不需要改了吧。”他们的同事则想:“反正他就是那样的人,以后尽量少接触就好了。”

而事实上,了解了王滨和杨舒的工作环境以及心理状态之后就会明白,他们为什么总是如此直接地、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这其中必定隐藏着一些特殊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恰恰是他们无力改变或者不敢面对的,因此只好用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就王滨而言,他作为后勤部主管,每个月上级领导都会责怪他太过浪费,办公支出太多。因此,当其他同事来要办公用品、自己又不得不给时,他就会想起领导严厉的眼神,心情便会瞬间变得非常糟糕。因此,当他处于两面为难的困境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愤怒起来。

当一个人的愤怒变成习惯,他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等在与之相处的过程中便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就会触碰到那个愤怒的爆发点,进而引爆对方。长此以往,习惯型愤怒会让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受到严重的影响。那么,他们应当如何改善这种具有破坏性的愤怒习惯呢?怎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呢?

第一,直面内心,不迁怒于无辜的人。必须承认的是,“攻击”这种行为不管对于动物还是人类而言,更像是一种本能。即便是看起来最为柔弱、善良的人,在面对威胁或者不满时,也一定会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来进行反击。对于人类而言,愤怒情绪更多的是一种警醒和提示:当我们感到愤怒时,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但逃避也是人类的另一大本能,面对问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必然是逃避,在不敢直面问题的情况下,便将“拳头”挥向身边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这时就需要认真拷问自己的内心了。为何自己总会感到愤怒?怎样做才会让自己满意和开心呢?那些被用来泄愤的对象真的做错了什么吗?拷问过后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让愤怒成为一种习惯,而是“愤怒—逃避问题(迁怒于人)—更加愤怒”这种恶性循环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所以,学着面对内心,认真思考愤怒的本质和底线所在,可以让自己的情绪变得更加可控和理性。

第二,愤怒之前给自己留白。心理学研究显示,愤怒这种情绪所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但造成的危害却非常大。愤怒不仅有害身体健康,还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对于习惯型愤怒的人来说,当愤怒的火苗即将燃烧时,一定要给自己留白,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是否值得,想一想愤怒的危害等。这短短的留白时间可以有效地缓解愤怒,让我们冷静和平复下来。坚持这样做,遇事就发怒的习惯一定可以得到改变。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9月2日
下一篇 2023年9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