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探索现代人精神出路

冉冉,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冬天的胡琴》、长篇小说《催眠师甄妮》以及诗集《朱雀听》《和谁说话》《望地书》等。重庆出版社 供图

困惑不安、焦虑抑郁、互信与信仰缺失……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有9500万,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事实上我们的惶恐焦虑,常源于过度的自我关注。自我的真正实现,还是需要跟他人及环境的融合。值此艰难时世,如果没有对某种恒定价值的坚信投入,很难具备强大繁盛的心力;而从这信与行中获得安身立命的根基,或许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了。”在《催眠师甄妮》一书中,作家冉冉就借助文中人物裴加庆之口道出了自己对于当下复杂多变社会之下个体失眠抑郁等“现代都市病”以及如何安身立命的诸多思考。

十多年前,中国失眠及抑郁疾患人数已接近一亿,一个偶然的机会,作家冉冉从网上了解到相关数据并为之震惊,当时便产生了以失眠抑郁为题材来创作一部作品的想法。之后,冉冉认真精读起了艾瑞克森、麦吉尔等人的经典作品,接触了各色患者案例,跟多位执业催眠师交流,两年间大笔一挥苦熬40万字,正如其自述“准备不可谓不努力”。但冉冉自觉初稿偏离了自己原初的构想,对催眠也未理解透彻,她对自己的初稿这样评价:“没有构想好笔下人物及其命运,并未具足召唤出虚拟世界的心力、脑力与笔力。无论情感识见境界精神,自己都远离需要完形的主角。”

“行走巴渝乡村半年多,不仅触发唤醒个人太多记忆,获得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细节灵感,更加深了我对乡村建设历史传承的理解和感受。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催生我国城乡社会巨变,我们都身历亲证了其间世相世风人情人性的变化。正因为这个时代大背景的存在,《催眠师甄妮》的文本才呈现出读者最终得见的样貌。”冉冉说。废弃了第一稿,冉冉在不间断的阅读、观察、思考中,重新拟定并反复修改小说提纲。与此同时,《催眠师甄妮》作为中国作协2018年定点深入生活扶持的一个项目,为冉冉提供再次深入生活的机会,她行走在巴渝的农村,将广阔的社会背景融入写作中。

个人和环境从来都是共生共存的,麦家评论这本书“展示21世纪初中国城乡社会转型,诊疗现代都市人身心隐疾,塑造了甄妮、裴医生、新月婆婆等丰厚饱满的‘新人’形象”。《催眠师甄妮》通过主人公甄妮在壹江开心理诊室,在普旺参与乡村建设,在米耶开展义务教育,最后回到壹江创办微利医院的故事,塑造了甄妮、裴加庆、新月婆婆,还有闪闪、早早、小雨等一系列异质且鲜活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反映了时代丰富的世相和当今人民的新面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另外,作品中多次细腻描写普旺和米耶四季变换的山川景色和不同时期的风土人情,读来如临其境。

发现和寻呼他者,亦重塑自己

《催眠师甄妮》这本书主要叙写了甄妮在“催眠”他人的过程中“自救自醒”,她从重度失眠抑郁、轻生自弃到自我疗愈,兜兜转转成了一名救助“都市病”患者的催眠师。作者似乎想通过甄妮这一寻找生命意义、重建人生价值艰难历程的书写,“呈现挣扎在迷茫时代、生活泥淖里的人们企望寻获身心健康、重建人生价值的心路历程”。就像作者冉冉所期望的那样“使得这本书能如一点小小的星火,去点亮每一位失眠抑郁者的心灵灯盏,陪伴每一位读者,一步步去寻获属于自己的信爱具足的健康人生”。

“这些年的写作,其实是我和甄妮相互寻找确立成长的过程;我和她,是某种双向塑造、共生相融的关系。假若没写这个长篇,很多人生因缘可能都不一样。”冉冉因为这本书的写作认识交往了众多失眠抑郁患者、医护工作者、民间志愿者和心理咨询师,也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情感共鸣。在谈及《催眠师珍妮》中的人物有无现实原型时,冉冉表示“如果非要勉强地说,甄妮是我理想的自己,裴医生像我的小学老师,新月婆婆身上有我母亲的影子,他们都是某种理想信念的投影”。对甄妮和连带其他人物的创造、完成,文学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冉冉精神愿景实现的见证。

在《催眠师甄妮》这本书中冉冉想传达催眠不仅是“术”,更是“道”,它需要话术,更需要爱的真心,从理解安慰到引导改变,赋予生命新的意义。甄妮“透过那些备受折磨煎熬的人,她看到了自己灵魂的面影”,在与甄妮的共生中,冉冉也看到了自己“灵魂的背面”,她坦言:“知行合一,是我写作和生活的毕生理想。希望通过努力,如裴医生和新月婆婆一样谦抑感恩、利他乐观,具备同他们一样坚韧繁盛的心力,在信与行中建立起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尤其是如他们一样连接他人、环境和时代,去‘行’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爱。”

责任编辑:周伟,谢宛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8月22日
下一篇 2023年8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