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自媚”和“何为而”辨析

今天继续读《答司马谏议书》。

原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这一段有两处难点:“自媚”和“何为而”。

一、“自媚”的“自”到底是什么意思?

目前有3种意见:

1、查《汉语大词典》“自媚”,有王安石的这个例句,译作“自动去谄媚、巴结他人。”

2、清朝刘淇《助字辨略》P189注:自,语助,不为义也。案《说文》“自,亦作白。”解云:“此亦自字,省白者,词言之气,从鼻处,与口相助也。”然则自本是语声,故用为助句也。

上述的意思是,“自”可作语气助词,无义。有人主张“自媚”的“自”为语助,无义,不译。

3、我试着把“媚”字视作使动用法,译作“使自己讨好”、“使自己取悦”等。

查“媚”字,作动词,可译作“奉承”、“取悦”、“讨好”等。

首先,《汉语大词典》把“自”作“自动”解,与文意不符,可先去掉。

其次,我试图用使动用法去解释,发现很别扭。

最后,通过查找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中的先秦资料库,发现“自媚”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结构,有些用“媚于”,有些用“自媚于”,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因此,同意刘淇的意见:“自”作语助,不为义也。

二、“何为而”到底是什么意思?

首先,“何为”明显是“为何”,即“为什么”,但与此句句意不符。

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P174注“何为,即‘为何’,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会’等”。则此处应该解作“怎么会”。

其次,后面的“而”字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苦思不得。

后来,想起《太史公自序》中,有一句是“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句式与此完全相同。

再去查杨伯峻《古汉语虚词》,P28注:“而,连词,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常加一‘而’字,可以起句读缓和作用。但这个“而”字现代汉语难以译出,以不译为好。”

特此修正卷五的注释,原注释看作是“主谓之间”,其实应该是“状谓之间”。

因此,“何为而”就是“为何”,训作“怎么会”,“而”只起缓和句读的作用。

关于缓和句读,想起以前读到过的一篇文章,让人比较“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和“一叶落知天下秋”的不同。其中的“而”字应该也是起缓和句读的作用,句读缓和则文字更加有韵味,而不那么生硬。

原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试译为: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常常把不忧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逢迎取悦众人当作美德,皇帝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因而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帝来抗衡他们,那么这些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以上。

《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自媚”和“何为而”辨析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10月10日
下一篇 2023年10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