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与氯氟烃的往事 |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 科学史小画

编者按中科院之声不定期手绘一张“科学史小画”,为大家介绍一段科学史和其背后的故事。

臭氧层与氯氟烃的往事 |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 科学史小画

199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大气化学家,以表彰他们在臭氧的形成和分解方面的研究,诺贝尔委员会将臭氧层称为“生物圈的阿喀琉斯之踵”,意为生物圈的致命弱点。臭氧层是什么?为何对生物圈如此重要?
臭氧层指臭氧浓度较高的大气层,90%的臭氧分布在平流层(从地表10-16km处开始,延伸至50km处)。平流层中的氧气(O2)在太阳紫外线辐射下发生光解反应,形成臭氧(O3)。臭氧层笼罩着整个地球,保护生物免受中波紫外线(UVB)辐射的伤害,因此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如此珍贵的天然屏障,比想象中脆弱许多,如果将大气中所有的臭氧压缩至地表形成一层纯臭氧,这一层的厚度大约只有3mm。
20世纪70年代初,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博士后马里奥·莫利纳(Mario Molina)和导师舍伍德·罗兰(Sherwood Rowland )发现氯氟烃正在破坏臭氧层,他们通过计算模型预测:如果继续使用氯氟烃,几十年后臭氧层将被消耗许多百分比。

氯氟烃是一类只含有氯(Cl)、氟(F)和碳(C)的有机物,简称CFCs,商品名为氟利昂。CFCs无毒、不易燃,使用方便,一度被视为环保清洁的万能材料,广泛应用于冰箱和空调制冷、泡沫塑料发泡、电子器件清洗等领域。

CFCs的稳定性带给它极高的商业和工业价值,然而升到平流层后,它的稳定性却成为臭氧层的“痼疾”。CFCs在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下释放氯原子,氯原子会与臭氧发生连锁反应,消耗臭氧。有的CFCs如CFC-11(CCl3F)和CFC-12(CCl2F2)能够在大气中滞留50-100年之久,造成臭氧层的耗竭。
1974年莫利纳和罗兰的论文发表之后,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全球臭氧含量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CFCs的使用与臭氧层的耗竭是否存在直接的联系?十年间,臭氧层的状况牵动着许多科学家的心。最终,南北极臭氧空洞的发现和机理研究支持了莫利纳的假设。保护臭氧层,淘汰氯氟烃刻不容缓。

1987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主持召开了控制含CFCs的各国全权代表会议,并在16日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议定书以逐步停止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为目标,因此9月16日后来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作者:白静,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硕士生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臭氧层与氯氟烃的往事 |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 科学史小画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9月23日
下一篇 2023年9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