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岂能只“调”不“研”?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中国军号 作者:雷少逸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蔚然成风。但笔者发现,一些调研活动存在只“调”不“研”的现象。调研小组往往风风火火地来,搞一些集体座谈、个人谈话、调查问卷后,再也没有下文。

调研,顾名思义就是“调查+研究”。调查其实是一种程序、一种形式,是了解情况的方式和手段。研究则是调查的目的,是对调查来的情况进行分析梳理、总结规律,从而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调查和研究是统一的整体,二者不能割裂。没有调查就谈不上研究,没有研究也就失去了调查的意义。

遗憾的是,尽管一些地方调研搞得不少,却在迎来送往中丢掉了调研真正的初衷,使其从一种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演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他们或满足于了解一些基本情况,认为下基层走走看看、查查问问,走个过场就行,为了调研而调研;或对调研安排得很“上心”,对调研过程极“专注”,但把“身入”当“深入”,把“过程”当“解决”,没有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或是浮在面上,只做材料的统计师、收集员,不做材料的分析师、研究员,分析问题不到位,最终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对策建议;或还没调研,就有了预设性的结论,先定调子再找例子带着论点找论据,不尊重客观实际……诸如此类,看似调研搞得踏踏实实、轰轰烈烈,实则“雷声大雨点小”,成效不明显,辜负的是基层干部群众的热切期待,败坏的是党员干部队伍的务实形象。

调研,岂能只“调”不“研”?

对于这种只“调”不“研”的现象,有网民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家庭主妇到超市买来一大堆肉食、蔬菜等食材,到了家以后,就把这些扔在一边,没有进行加工,更谈不上烹饪,结果过几天之后,所购食材几乎全部都变质变味,作为垃圾扔掉了。

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如果只有调查、没有研究,只要形式、不要内容,只有情况、没有分析,对调研到的问题、收集到的信息放任不管、束之高阁,那调查研究就沦为了实实在在的“走过场”“搞形式”,这既是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高度不重视,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相违背。

习主席曾在中央党校专门作过一篇题为《谈谈调查研究》的重要讲话,其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从目前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看,有调查不够的问题,也有研究不够的问题,而后一个问题可能更突出”。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就“深入调查研究”又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提出的对策建议大而化之、空洞抽象、不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搞调查研究工作千万不能形式主义,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

调研,岂能只“调”不“研”?

调查研究是一门大学问,也是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那么如何不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党员干部不妨多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有没有带着问题下去?每一次开展调查研究前,党员干部都应该认真梳理需要通过调研解决的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去,调研才会有方向、有重点,如此一来才能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避免出现“走过场”现象。

有没有深入细致分析?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所得的一手资料,精心梳理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内容,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研究出来的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形成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

有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调查研究要直奔问题,往矛盾大、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搞清楚问题所在、症结所在,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看研究得出的方法举措有没有最终解决好群众和官兵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如果调研没有致力于解决问题,哪怕行程安排得再紧凑、活动搞得再丰富,气氛调动得再热烈,那也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无意义之举。

有没有赢得群众和官兵满意?群众和官兵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是挂在嘴上就行,而是需要放在心里。调研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和官兵最有发言权。如果他们的满意度高,认同感强,那就代表调研工作取得实效。反之,说明调查研究工作还得继续改进提高。

调研,岂能只“调”不“研”?

总之,形式主义向来是务实作风的大敌。要想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就要力戒形式主义,扎实深入开展,防止变形走样。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保证调研成果的质量,让其成为推动工作、造福基层的引擎点,而非群众和官兵嘴里的吐槽点。

(钧正平工作室·中国军号出品)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9月15日
下一篇 2023年9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