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人员的工作有多震撼?从业多年的医护工作者带你走进急救一线

其实,清明期间的急救现场保障工作从3月30日就开始了,每年的节日和会议等医疗保障工作都已固化为常态的城市安全运行基础工作,只要通过不断的短信反馈,就能清楚地知道每一个点位的运行状态,也能体会到战场保障的医护司们的那份辛苦和成就。

120院前急救在中国只有30多年的历史,快速发展只是近10年的事。120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众所周知的生命线。但是就在这不长的发展历史中,不少急救人在“拓荒”的过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坚持。

2001年,我开始接触这个职业,去所在的首府城市的120做党政一把手,从此就未能割舍,有一种非常特殊的亲近感。从前一直从事临床的实践和管理,一直在围墙里奔波,办公室,门诊楼,检查室,或者手术室,没有接触外面的世界。120不一样,尽管艰辛,但工作的性质不再单一,能让你看到完全不同的风景和体会不同的人。比如,在突发事件处置中,你能接触到不同级别的指挥者和救援队伍,能体会到他们人格力量的高下,或者是辨别他们临场的智慧见地,更重要的是目睹那些从未见过的事故现场,惨烈?沉重?遗憾?自责?悲伤?……都有吧,作为医疗救援的专业指挥者,我心中更多的是使命和责任。突发事件对我而言是无限探究的空间和领域,因为突发事件没有完全雷同的,只是潜在的规律相似。又比如,在日常救治转运中,当你抢救完病人,一路奔驰,到达医院急诊室,放下病人,就能体会到油然而生的轻松,一项任务完成了,如果是晚上,路上静悄悄的,城市在霓虹中释放白天的喧嚣,一切美好尽收眼底。当然,这些美好感受多半是和战友们分享才知道的,他们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苦衷。我不能妄称自己是一名120急救一线的卫士,但我了解他们的苦与乐。

讲几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吧!

第一,2001年,刚加入这个行当不久,为了了解这个行当,有一天,我跟随一个车组去水库救治一名游泳时被水底碎酒瓶碴划伤脚底的患者。因为水库边土质松软,急救车无法靠近河边的患者,急救人员需要徒步前去。我的第一职业敏感,就是要快。当时,我用有些责备的眼神看着快步前行的医护司,因为我希望我跑起来能让他们知道应该体现急救的“急”的最简单内涵,但我没跑两步就出问题了。现场是复杂的,我的脚被虚掩的石子崴了,疼得钻心,我咬着牙,没出声,还是和他们一起,打开外伤缝合包,快速止血包扎,将伤者扶上铲式担架,随后医护司们抬起担架,高一脚低一脚地把伤者送到车上。那时大家穿的还是白大褂,燥热的微风吹起大褂的一角,那幅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我要说120从来就是在不可预知的状态下迎接挑战,如果不走近他们,你可能就不会有心灵的触动。

第二,还是那两年,跟车去患者家,因为大家说抬担架实在有困难,风险很大。患者是一位年已八旬的老人,住在四层,没有电梯,且体型偏胖,脑溢血后在家康复,怀疑是继发出血,需要紧急处置后送到医院。我以为自己能行,就去独自抬担架的一头,结果担架纹丝不动,有点囧。医生过来接过担架的一个把手,我们四个人才勉强抬起患者往外走,下到二楼楼梯拐弯处,我的手腕明显拉伤了,但还是坚持把患者送到车上,之后过了两周才慢慢恢复。至今我没有和人说过,我知道他们付出的是日积月累的损伤,你不和他们一起工作,是不会知道他们多么需要理解和体谅,后来有了20元一次的抬担架费,仅此而已,救人救命,再难还要坚持。

第三,说说突发事件吧。这是到120工作第一次遇到突发事件。一个夏天的深夜,我被电话惊醒,总台说某重点大学的地下室着火了,伤亡人数暂不明确。办公室主任已经把指挥车开到楼下,我一路冲到车上就去了现场。校园围满了人,警戒线已经拉好,一开始我还真不习惯在众人的目光下,坐在车里进现场,但是大家好像很熟悉,车不费周折就驶到最接近事故地点的地方,我还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部门聚在这样的地方。我们的任务是在救治区处置由消防队员送达的伤亡者,快速检伤分类。我记得很清楚,由于从家出来,车上也没有大褂,我是穿着套装和一双新买的鞋去的。当时还听到有人议论,有位消防队的小伙子吓坏了,大概是新兵,没有见过化学装饰材料燃烧后被黑色沥青裹着烧焦的尸体的样子,过早地体验了异样的死亡。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般触目的情景,揪心地难受。我戴上手套,准备和同事们将一具尸体放入尸体袋内。最刻骨铭心的是,当我用双手抓住亡者双脚向上用力抬时,我手里握着的只是一双沾满沥青的布鞋和脱下来的皮肉,好烫啊!我第一次体验了人的生命和尊严也会如此不堪,现场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晚事故处理到次日凌晨4点,这个时间我记得非常清楚。回到单位,冲洗消毒,新鞋子沾满了沥青。有时候我们希望120处置突发事件时主要是抢救活着的,但实际上还要告慰亡者,因为如果不是意外,他们大多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死亡似乎很远却又很近……

第四,我们没人能忘记“非典”带给120的特殊时光。那时,我所在首府急救120要按照省厅的要求,负责首府城市外地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的转运。好在我们只承担了一例疑似患者的转运工作。司机和一名医生穿着厚重的隔离服出发了,我坐在指挥车里跟着他们的车,并且告诉他们:我把他们送到出城的高速路口,回来时我还在那里等他们。我第一次有毛毛虫闹心的感觉,忐忑不安。第二天下午,天气酷热,宋师傅开的那辆救护车出现了,隔着窗户,我隐约感觉他们汗流浃背地在做艰难的坚持。我看到他们了,他们也看到我了,就这样过去了,我潸然泪下。后来他们说,百感交集。是不用多说什么,我懂得……

如果您有这样的一些经历,一定会深深地渴望120的明天要更好,理解那些仍然坚持在这项积德事业上的普通急救人的心愿。120是一个代号,更是一种精神的塑造。这些年政府助力,120的软硬件不断改善,这个事业已有长足进步,但是还有不少急救人的急救生态环境需要关注。抱怨和等待是苍白的,大家都说120需要急救时,我们还要注重自救,用积极的思考,建言献策,有为有位,推动发展。共勉!

2014-04-07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9月3日
下一篇 2023年9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