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育人 广附搭建学子成长“立交桥”

多元育人 广附搭建学子成长“立交桥”

石谭轩

多元育人 广附搭建学子成长“立交桥”

张一鸣

多元育人 广附搭建学子成长“立交桥”

周瑾和在攀岩比赛中屡获佳绩。

多元育人 广附搭建学子成长“立交桥”

张一鸣的《娃系列》作品,位于深圳地铁。

今年,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广附”)迎来建校75周年。作为一所近年来持续在高位上快速发展的学校,除了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的突出成绩而闻名之外,广附也因多元育人推进特色发展而广受赞誉。在学校举办建校七十五周年“校友回家日”活动之际,笔者与两位活跃于艺术创作领域的广附校友聊了聊。对他们而言,母校意味着筑梦的起点、启航的港湾。我们也在对话中探索,近年来不断盈溢出创新活力的广附,如何给予莘莘学子前行的力量、求索的志气,陪伴他们从教室走向梦想。

文/林欣潼、彭鹏生

图片由学校提供

石谭轩:找到“唯一”做到极致

“广附对我的影响要‘按吨计算’。”广附2011届校友石谭轩目前是一名青年导演、编剧。从考入北电、留学深造、拍摄多部电影短片,到获得两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第8届亚洲国际电影节“明日之星”导演奖、两届洛杉矶国际短片电影节个人奖项等多个主流荣誉,入选2022年度“全美华人30位30岁以下青年精英榜”,石谭轩延续着从广附积累的自信、“做最好的自己”之校训,厚积薄发,致力于用商业电影的视听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石谭轩的首个原创剧本,正是为了搬上广附艺术节的舞台而创作的。可以说他电影梦的起点,正是广附。在校六年,他几乎没有缺席过广附的艺术节;一路至今,他依然在热爱的领域闪闪发光。回顾过往经验,石谭轩想与学弟学妹分享:“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把它做到极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对兴趣爱好的持续聚焦,才可能发现未来。所以走自己的路,无需比‘第一’,做‘唯一’就好。”

多元舞台造就自信与底气

对石谭轩而言,广附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学校提供多元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独特的闪光点被看到、被放大。以艺考生为例,当时他身边不乏学习播音主持、表演、声乐的同学,学校精心创设系列活动,如“九节一坛”以及“爱心嘉年华”“广附达人秀”等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学习感悟,在艺术人文中熏陶感动,“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广附给我们提供的校园活动平台。”

出生于文艺家庭,自小便受艺术熏陶的石谭轩,对戏剧表演与语言艺术充满兴趣。而求学于广附,学校搭建的多元舞台正好为他提供了从志趣走向专业,从稚嫩走向卓越的丰厚土壤。在校六年,从双簧《考试》、相声《形象代言人》再到相声串烧《喜剧之王》,石谭轩与他的作品一直活跃于舞台之上。即便初三那年,语言艺术节距离中考仅有一个月的时间,他依然坚持创作了自己的首个原创剧本《考试》。

从事电影创作多年,石谭轩越发感知到“艺术源于生活”,创作者对生活片段的观察力与思考力十分重要。实际上,从中学起他就踏出了将生活投影于艺术的脚步。那时他敏锐捕捉校园生活趣事、师生间相处的“笑点”“槽点”,融入技巧,写入剧本。

广附带给了石谭轩穿梭于台前幕后的自信和底气。当时作为团委学生会的文体部部长,他多次负责学校大型比赛、嘉年华等活动的文艺汇演,从节目编排到组织流程,他积累了多维度的经验。这些能力也帮助他在大学期间赢在了起跑线上。“是广附看着我一点一点成长。”石谭轩这样形容。

因材施教助推个性化成长

中学时期,石谭轩就锻炼了向理想前进的道行功底,这离不开学校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受电影魅力的触动,早在高一石谭轩便确定了要走艺考路。也因此,本该用来掌握学科知识的晚修,变成了补习艺术概论的课程,甚至用于追电影的首映。对于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想法,广附老师并不会直接“亮红灯”,反而是充分研判他的成长需求和学业需要后,给予了“一路绿灯”的支持。艺考结束后,老师们也会帮助他辅导落下的功课。

石谭轩至今仍旧记得,高一、高二时,他邀请了时任德育处主任的黄翠婉老师担任节目的特别助演,一起碰撞出了不少喜剧包袱。虽然黄翠婉老师不是他的语文老师,但在文学艺术方面给予了他许多指点与建议。石谭轩深深地感恩着在广附遇到的每一位老师,“作为艺考生,我常常做着和身边‘学霸’不一样的事,但是老师们理解、尊重我的梦想,鼓励我在自己的领域里成为‘学霸’。”

毕业多年,在石谭轩眼中,母校正变得越来越“年轻”。2013年,他受学弟邀请,返校参加广附的“狂欢节”,脑海中留下了至今令他印象深刻的画面:老师们穿着校服做起了广播体操,校长则打扮成了传统人物形象,毫不违和地融入了狂欢节中。石谭轩解释道,广附办学本就多元,老师们不仅提倡个性成长,还会带头“玩耍”,与同学们任性畅游。每回和校友联系,大家在交流近况之外,还总要怀念一番那些年在广附体验过的校园“奇妙游”,共同惊喜于学校的飞速发展。

近年来,学校仍在不断地创新科技节、语言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发展个性特长,丰富多元成长。不时回母校看看的他,也因此更直观地感受到广附“飞跃式发展”的生命力——“以生为本,与时俱进”的理念。他便是在广附“尊重差异,鼓励个性”的氛围中,在热爱的戏剧创作上投入时间,获得成长,一步步取得今天的成绩。

张一鸣:跟随内心志趣自由生长

创意的联想、文化的共鸣、百变的惊喜,青年艺术家张一鸣的作品,总是能带给人不一样的心灵冲击。从广附出发的他,现为央美(广东)公共艺术院负责人、品辰艺术创始人,以哪吒等中国传统神话经典人物为原型创作“新生”系列作品,并参与国内众多大型特展、引来广大市民“打卡”,所设计策划的“造娃计划”系列IP形象成为品牌联动热门,已然成为当今公共艺术中的佼佼者。

张一鸣是广附2005届校友,也是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首届毕业生。在他从事公共艺术创作,让艺术走向公共空间、走向大众的路上,十分重要的一站,便要数在广附的那段时光了。

浓情关怀实现双向奔赴

张一鸣从小就不是别人眼中的“乖孩子”。高中时,正值青春期,他是让老师头疼的顽皮少年,还曾被批评教育过。在广附六年,身边众多成绩拔尖的学生,他的成绩从来不在前列。一直不太上心于学习的他,迎来了一次重要转折。当时他半月板不慎受伤,在家中疗养期间,意外的是老师竟会突然造访。那一声声暖心的关怀以及离别时的勉励话语让他倍感温暖,他才恍然惊觉“原来学校是如此可以依靠的地方,原来老师不只会关心学习,原来相较于成绩,老师更关心的是每一个鲜活的学生”,就是这样,他重新建立起了对老师的信任和对学习的决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成绩有所提升;而尝到成长喜悦过后,对未来发展便有了满满“奔头”。

他介绍,自己并非从高一起就确定要艺考,而是直到高三才坚定选择美术这条发展道路。出于对美术的浓厚兴趣,他向老师、家长提出了尝试艺考的想法。离高考不足一年,时间紧且压力大,这相当于孤注一掷。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得到了家庭和学校的支持,迎来了一场属于自己的、以梦想为名的“双向奔赴”。而在艺考之路上,文化课一直未曾落下,也成为张一鸣的巨大优势。

探索潜能构筑梦想地基

考入中央美院后,张一鸣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他发现,和一些学校比起来,广附的包容性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突出。学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多元平台;老师们知识渊博,不是捧着课本照本宣科,而是广泛拓展,并且发自内心地和学生平等相处。

如今,看着母校发展得越来越好,张一鸣满怀“老广附人”的自豪感。他最重要的几个朋友,都是在广附相识的,在事业、家庭等方面建立了紧密的联结。

为庆祝母校建校75周年,张一鸣捐赠了一座雕塑作品,放置在大学城校区“附·时光”学生创客空间外。在他看来,广附如今为学生提供各类发展平台,学生可参加多元活动,开发潜能,找寻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擅长点,并为之付出。“当这种投入和坚持发酵到一定程度,你才会发现它们给你带来了什么、你能获得什么。”

“如果当时我被强迫按部就班地学习,有可能早早就浇灭了我对绘画的热情。”绘画让张一鸣感受到自由,他从小未曾系统性学习美术,只是让爱好萌芽,野蛮生长。他认为,同学们同样可以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先尝试,不纠结,以行动托举自己接近想达到的目标。

关注当下成长,奠定终身幸福,锻造强健体魄,涵养高雅性灵。据了解,从广附走出的少年学子,除了有在艺术创作领域一展才长、精品迭出的青年艺术家,更有凭借体育特长、强健体魄而攀登越顶、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这其中,便有代表中国参加奥运男子攀岩赛事第一人、摘得中国队在亚运史上首枚男子个人两项全能奖牌的潘愚非,在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攀岩公开赛上包揽U13女子组所有项目金牌的周瑾和……一批又一批稚嫩少年在广附成长,沐浴“多元育人”之和风细雨,致远蓄力,奔向了最接近梦想的远方。专题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10月27日
下一篇 2023年10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