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从“舟”到“船”,还经历了这些

近日,长江口横沙水域中国水下考古实现历史性突破,150多年前的古船得以重见天日。“上天入海”让中国科技力量备受瞩目,“舟船”文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也越来越被关注。我们就来说一说“舟”与“船”。

文化 | 从“舟”到“船”,还经历了这些

《说文解字》释“舟”为“船也”,并引用《周易系辞下》指出“舟”的来源及作用,即“古者共鼓货狄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以济不通”。共鼓和货狄为五帝时代的先人,是舟船的发明者。刳,就是“判”,即对半分开的意思。所以“刳木为舟”就是把整根粗圆的木材从中间对半剖为两半,然后挖空内心而成为独木舟;剡,意为“锐利”,所以“剡木为楫”就是削切木材制成船桨或船橹。

上述关于中国舟船起源的说法并未得到证实。杭州跨湖桥遗址所发现的古船,是目前被考古发现并为学界所认可的我国境内最早的古船,距今大概8000多年

“舟”的发明主要是因为生活的需要。一方面,据说上古时代曾经发生过史前大洪水,古今中外都有关于这场大洪水的记录。这场洪水使得先民们需要造出舟船以渡灾,西方诺亚方舟的传说也是佐证。另一方面,上古先民为了生产和生活,有“渡水渡河”的实际需求。先民们发现,木头可以浮在水上,但是无法载人。于是就伐木剖心,制成独木舟。但是,其材质足以做成独木舟的大树毕竟很少。因此,先民们发挥聪明才智,用拼接加工后的小而长的原木建造船只,“舟”慢慢向前演进。

演进的第一步,“舟”先变成了“方”。“方”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戴着枷锁的人的形象,其本义为“被流放的人”,即“放”的本字。中原地带的先民们曾经认为自己所居乃“中央”地带,他们会把犯罪之人“流放于中央地带之外”,因此,“中央地带之外围区域”也被称之为“方”,这也就是“四面八方”的“方”的来源。同时,表示“被流放之人”的“方”,其所戴的“枷锁”原为两块分开木板的拼合,因此,“方”也带有“合并”“拼合”之义,这也就是“方舟”的“方”。“方舟”就是“并舟”。前文已经说过,“舟”最早指的是被掏空木心而成的独木舟,所以“方舟”就是把两个独木舟合并到一起而成的连体双体船。为什么要把独木舟连到一起?很可能是古人们发现独木舟遇到激流太容易倾覆。合并独木舟而成的双体船“方”不但解决了“舟”容易倾覆的问题,而且,通过增加两侧支撑提高了稳定性后,“方”也可以保持船身瘦长的形制,从而保持行进的速度。与“舟”相比,“方”更大了。所以“舫”就是“方舟也,大船也”

在“方”的基础上,中国人所造的船越来越进步,“艫”(lú)出现了。盧(庐)就是“房子”之义。因此,从字形上看,“艫”就是船只中带有乌篷等屋舍性质的房屋。所以《说文解字》释之曰“船首”,而“船首谓之閤闾”,也就是船头屋、船楼。与“艫”相对的就是 “舳”。实际上“舳”指的是船舵,引申为船尾。船头谓之“艏”,船尾谓之“舳”。

文化 | 从“舟”到“船”,还经历了这些

为什么“舟”“方”又变成了“船”呢?这个问题,前辈学人大多从语言使用地域的角度来加以认识。《方言》中说,“舟,自关而西谓之船”。从文字本身也能看出,“船”与“舟”也是不太一样的。“船”从“舟”“沿”省声。“舟”是“船”的性质,“沿”是“船”的特征。《说文解字》释“沿”为“缘水而下也”。舟在水中航行,往往以顺水而下为标志性特征。《庄子渔父》中“有渔父者下船而来”中的“船”用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船”字本身就传递出“顺水行舟”之义。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孟
德宏(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副主任)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吴琼

审核:王飞

终审:尹传红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10月9日
下一篇 2023年10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