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哲学专栏:坐化、外道、魔事、邪魔外道、佛、菩萨

中国佛教哲学专栏:坐化、外道、魔事、邪魔外道、佛、菩萨

坐化 亦称“坐脱”、“跏趺而化”。佛教用语。僧尼死亡的美称。一些僧人临终时端坐而逝,故名。

外道 佛教用语。佛教对于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或学说派别的通称。《圆觉经》卷下:“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佛教自称为内道,认为其他宗教和学说都不能“契合真理”,所以视为“外道”。外道种类说法不一,主要指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六师外道和九十六种外道。后来也引申为对异端邪说的贬称。

魔事 佛教用语。泛指障碍佛道的思想行为。《摩诃止观》卷四下:“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又指偏离佛教的思想。《万善同归集》卷上:“但了唯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

邪魔外道 佛教用语。指妨害正道(菩提)的邪说和行为。“邪魔”即“恶魔”,恶鬼、恶神之总称。“外道”原指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六师外道和九十六种外道,后泛指佛教以外其他宗教派别或学说。今多借喻异端邪说。

佛(梵Buddha) 佛教用语。意为觉者,包括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层意思。《大乘义章》二十:“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小乘佛教特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大乘佛教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如西方佛、未来佛、十方佛等。是大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也是宗教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最高的修行境界。大乘佛教认为必须具有自利利他的道德精神,勤修六度(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佛教道德准则,福慧双修、万德具备,才能达到这一境地。

菩萨 梵文Bodhisattva(菩提萨埵)的略称。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旧译“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佛教用语。意谓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觉悟),利益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法华玄赞》卷二:“菩提觉义,是所求果;萨埵有情义,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萨。”是大乘佛教徒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佛教认为,菩萨应当修持大乘六度,称为“菩萨行”,并应当具备“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道德精神。与声闻、缘觉并称为“三乘”。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10月9日
下一篇 2023年10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