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里的“模”“笵”“楷”“様”——中国自古重视榜样的力量

古汉语里的“模”“笵”“楷”“様”——中国自古重视榜样的力量

现在,“模范”“楷模”“榜样”等等,都是常用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似乎也不说自明。

这些,其实并非现代词汇,古汉语里就有,而且自有一番道理和自洽逻辑。

“模”。

《说文》:“模,法也。”

清段玉裁《注》:“以木曰模;以金曰镕;以土曰型;以竹曰笵。”(引唐高僧玄应语)

许慎在《说文》里,对“镕”“型”“笵”的解释,亦是“法也”。

所谓“法”,是上升到哲学层面概括了,就是“规范”“准则”的意思。

古汉语里的“模”“笵”“楷”“様”——中国自古重视榜样的力量

“模”,最初一定是指“木模”——以木制作的“规范”。

左思《魏都赋》:“授全模于梓匠”,是也。

“范(笵)”。

“以竹曰笵”,这个“笵”即现在的“范”。

段玉裁《说文注》说,许氏解“笵”为“法也”,是因为此字从“竹”,简书之义,法著于竹简之书。东汉服虔所撰《通俗文》讲:规模曰笵。

古汉语里的“模”“笵”“楷”“様”——中国自古重视榜样的力量

古人即以“模”与“笵”组词。

汉王充《论衡》:“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笵为形,故作之也。”

这是说,制陶和冶铸,最初都要先做好“模笵”,也就是“模型”,然后才可操作。

这是“模笵”的本意。之后古人就有所引申。

汉扬雄《法言》:“师者,人之模笵也。”

现在所说的“模范”,即用此意。

古汉语里的“模”“笵”“楷”“様”——中国自古重视榜样的力量

“楷”。

《说文》:“楷,楷木也。孔子冢盖树也。”

段玉裁《注》说:孔子土冢之上,有木数百,相传其弟子从各方移来不同树木,楷树是其中一种。

“楷木”, 实际上就是“黄连木”,以刚直著称。

“楷”,最初“从木,皆声”,读“jiē”。后来才有“声变”,读“kǎi”。

这个变化,很似“街”,既读“jiē”又读“gāi”。

说“楷”受古人重视,源于“楷木”植于孔冢,这大约是儒门后学的说法。

古汉语里的“模”“笵”“楷”“様”——中国自古重视榜样的力量

老子应该年长于孔子。然《道德经》即言:“能知楷式,是谓玄德。”

所以,可能“楷木”高大且又挺直之原因。

然而,最重要的,是“楷”包含代代因袭的“典范”“法式”之意。

《礼记·儒行》:“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

《后汉书·李膺传》:“天下模楷李元礼”。

这是古人以物喻人,不仅上升到哲学高度,还纳入了道德层面。

古汉语里的“模”“笵”“楷”“様”——中国自古重视榜样的力量

三国时,已有“楷模”一词。

《三国志》引《续汉书》:曹操令云“(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世人楷模,乃国之桢干也。”

“桢干”,就是说像“楷木”那样高大挺直,堪为栋梁吧。

“样(様)”。

《说文》:“様(样),栩实也。”

“栩实”,是橡树的果实。所以,“様”和“橡”同义异体。

先秦,“様”和“橡”皆音“xiàng”。

古汉语里的“模”“笵”“楷”“様”——中国自古重视榜样的力量

后来,大约在秦汉,“様”和“橡”音义分化——様读“yàng”了,含义也演化为“样式”“模样”。

汉崔寔《四民月令》:“齐人呼寒食为冷节,以麦为蒸饼样,团枣围之,名曰枣糕。”

《北史·宇文贵传》:“恺博考群籍,为明堂图样奏之。”

《隋书·何稠传》:“凡有所为,何稠先令(黄)亘、(黄)衮立样,当时工人皆称其善,莫能有所损益。”

元代《韵会》说:“様,法也”。

古汉语里的“模”“笵”“楷”“様”——中国自古重视榜样的力量

“榜”,本义为“木片”。唐代伊始,引申为张贴、悬挂入仕考试的录取名单和公开发布的“公告”。

“榜样”就是“广而告之”的“样式”“模样”——多为褒义,鲜为贬义。

宋张鎡《俯镜亭》诗:“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

又宋王洋《病痰有感诗》:“殆尽生涯蚕作茧,就衰榜样发缲丝。”

中国自古,就重视“榜样的力量”——除了感叹汉语汉字的博大精深,更应该古人在哲学、伦理上的文化传承。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10月7日
下一篇 2023年10月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