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古人如何晒书

文\\海南日报记者 陈蔚林

近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发起开展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的倡议,海南省图书馆积极响应,以“故纸弥香 文氤千里”为题举办相关活动,通过晒传统、晒特色、晒技艺,展现海南古籍文献中承载的文化记忆、文化精神。

古人是怎么晒书的,这一传统如何传承至今?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充满书香的历史。

晒书不唯盛夏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书籍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记录历史现实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古人十分注重对书籍的保养,但由于储藏条件不佳,使用竹简、宣纸等装订而成的书籍很容易长虫发霉。因此,晒书对古人来说,是件大事。

早在西周时期,古人就有了晒书的行为。西周典籍《穆天子传》记载:“仲秋甲戌,天子东游,次于雀梁,蠹书于羽林”,说的是周穆公东游时,在羽林这个地方晒去书中的蠹虫。

到了汉代,晒书更是成为一种习俗。东汉农学家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录了东汉乡村岁时生活风俗,其中就有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习俗然也。”当时的人们约定俗成,在每年七月初七把经书和衣物搬到户外晾晒,以防虫蚁侵咬。

为什么选择这天晒书?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言:“子日沐,令人爱之。卯日晒,令人白头。”意思是,七月初七这天阳光最为强烈,书页很容易被晒干晒透,错过这个日子,晒书的效果也就不那么如意了。

事实上,很多人不会等到七月初七,或者说晒书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固定。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杂说》中说,“五月湿热,蠹虫将生。书经夏不舒展者必生虫也。五月十五日以后,七月二十日以前,必须三度舒而卷之。”这是在提醒人们,要在农历五月十五日到七月二十日之间,利用充沛的阳光数次晾晒书籍方能确保其安全度过湿热的夏季。

《宋朝事实类苑》提到:“秘省所藏书画,岁一暴之,自五月一日始,至八月罢。”这里的“秘省”就是“秘书省”,是宋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由此可知,农历五月至八月,秘书省会组织人员晒书。

到了清代,随着经验的积累,官方晒书时间又有了变化。人们认为,夏季阳光强烈,书页暴晒容易碎裂;同时,夏季风雨不定,晒书一旦遇雨会蒙受巨大损失。因此,清代官方将晒书的时间改到了农历三月、六月、九月,一年分三次完成。

海南周刊 | 古人如何晒书

宋人晒书场景。资料图

晒书是个技术活

晒书并非简单地把书往太阳下一摊。在爱书之人看来,这可是一项技术活。关于晒书的经验,他们乐此不疲地分享。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杂说》中提醒:“须要晴时,于大屋下风凉处,不见日处曝书。”意思是要在天晴时,找个阳光无法直射,且凉风习习的地方晒书。他还叮嘱道:“若乘热气卷归,生虫弥速。”明代博物学家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写下了类似的看法:“若热而藏之,反滋蠹点。”他们都认为,晒过的书籍不经冷却就卷起入藏,反而更容易产生蠹虫,不是护书而是伤书。

晒书晒出名的,当数清代藏书家孙庆增。他在《上善堂藏书纪要》中详细介绍了晒书流程:时间方面,“曝书须在伏天,照柜数目挨柜晒,一柜一日”;方法方面,“晒书用板四块,二尺阔,一丈五六尺长,高凳搁起,放日中,将书脑放上,两面翻晒”“不用收起,连板台风口凉透,方可上楼”;晒后回收方面,“照柜门书单点进,不致错混”“倘有该装订之书,即记出书名,以便检点收拾”;注意事项方面,“摊书板上,须要早凉”“恐汗手拿书,沾有痕迹”……细致如此,可谓爱书如命。

还有人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晒书这件事。比如,清末学者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说:“不如八九月秋高气清,时正收敛,且有西风应节,藉可杀虫。南北地气不同,是不可不辨也。”他认识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特点,什么时候晒书、如何晒书,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古人晒书的地点,更是不拘一格且有迹可循。山东《新泰县志》载:“山在县北,邑之镇山也。危岩怪石,形势苍古。相传异人曝书于上,遗迹尚存。”清初诗人朱彝尊十分喜欢藏书,特意在浙江嘉兴建造了“潜采堂”“曝书亭”。如今,曝书亭仍屹立不倒,成为文人雅士流连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三亚市崖州区有一个名叫“晒经坡”的地方,据说,其名称由来与唐代高僧鉴真有关。公元748年,鉴真在第五次乘船东渡日本时遇暴雨,随风浪漂至如今的崖州区附近海域,登陆时经书和佛具均被打湿,只得放在一块坡地上晾晒。尽管鉴真仅在海南待了一年,却传播了许多中原文化。为纪念这位高僧的海南行,当地百姓将这块坡地取名为“晒经坡”。

海南周刊 | 古人如何晒书

古籍《永乐大典》传世的卷册。资料图

晒书成为文化活动

如前文所说,晒书并不简单。“不简单”不仅体现在晒书的方式方法上,也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中。

试想,你精心收藏了大量典籍,一日阳光正好、清风徐来,赶紧搬出去晒了满满一院子,却发现没有知音一同品读分享,心中是何种滋味?正是在这种情境下,古人将晒书这项事务性工作发展为一种文化活动。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负责人、教授史振卿说,尤其到了唐宋这样的文化鼎盛时期,朝廷会牵头举办“曝书会”。因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拥有大量书籍意味着占据“文化制高点”,这对古代官方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掌管国家图书的秘书省等机构会定期晒书。宋代官员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就记录了此事:“秘书省岁曝书则有会,号曰曝书会。”当然,曝书会上晾晒的不仅有书籍,还有图画、古器、琴砚等。

有时候,文人学者也会举办活动展示藏书。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中写道:“三馆曝书防蠹毁,得见来禽与青李”,以此表达自己参加晒书活动时,看到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题《青李来禽帖》的惊讶。

后来,苏轼去湖州任职,尽管新官上任十分忙碌,他仍不忘于七月初七晾晒书画并邀友人参观。期间,他偶然发现了亡故表兄文同(字与可)所赠《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不由得“废卷而哭失声”,写下传世名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史振卿还介绍了两件关于“晒书”的趣事。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说:“(东晋名士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这里“晒书”暗指自己满腹经纶,想让世人知道。这与朱彝尊的“晒书”有异曲同工之处。据说在六月初六这天,朱彝尊正袒肚露胸晒太阳,谓之“晒书”,结果被微服私访的康熙看见,经交谈面试,康熙发现其才华并委以重用。

晒书传统延续至今,早已突破了“晾晒书籍”的范畴,在图书馆藏技术得到长足发展的当下尤是如此。史振卿说,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连续多年倡导举办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就是希望各地有关机构通过“晒”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他介绍,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是“海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古籍文献共5.5万册。自2018年以来,该校先后开展过4次古籍展示和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参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举办晒书活动,缘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我们期待有更多人参与进来,以多种形式“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10月4日
下一篇 2023年10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