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兀”字

甲骨文“兀”是象形字,是面朝左侧立的一个人,其头是平顶的。金文的形象与甲骨文基本一致。小篆的形体线条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兀”。

甲骨文“兀”字

\”兀\”最初与\”元\”是同一个字,都是突出头部的人形,本义指人的头。后来为了突出\”人\”上之\”首\”,就在上面加了一横,成为\”元\”字,分化成了两个字。头是人体最高之处,所以\”兀\”有高耸突出的意思。

《说文·儿部》:“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读若敻。茂陵有兀桑里。”(兀,高而上面平坦。由“一”在“儿”上会意。音读像“敻”字。茂陵县有兀桑里。)

“兀”的本义是山光秃的样子。如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又可指突出、高耸。如“突兀”。)

“兀”还有茫然无知之义,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天。——柳宗元《读书》 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痴呆) “兀还有不够稳定之义,如:兀突突(形容心跳不安。)

“兀还有独立之义,“焉有翡翠横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如—清· 吴从先《金小品传》 “兀”还有 昏沉之义,如:兀兀腾腾(昏昏沉沉) “兀”还用作副词,表示还、仍然。如“他兀自唱个不停”。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9月27日
下一篇 2023年9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