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的士、农、工、商是不是等级的划分?

中国自古以来的士、农、工、商是不是等级的划分?

士、农、工、商的说法,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

“古者有四民,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四民不相兼,然后财用足。”

从《春秋公羊传》的话来看,士、农、工、商,只是因分工不同而叫法不一样。

后来,士、农、工、商的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我们现代的很多人,包括普通百姓,包括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这种区分,不是等级制度的划分,仅仅只是分工的不同而已。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中国自古以来的关于士、农、工、商的身份地位,又会发现,在实际的生活中,士的身份最高,最受人尊重和尊敬;商人的身份看似最低,而且男丁不能参加科举,可是他们有钱,生活比农、工身份的人过得不知好了多少;农排在士之下,但实际生活中,其实仅比工要好点;最低的就是工,也是匠。古代有匠籍,一入匠籍,便很难脱籍,且子女也自动成为匠籍,男丁不能参加科举。这其实成了既是分工的划分,也涉及到了等级的划分了。

只不过,这种等级的划分没有绝对化。例如农,如果家中有男丁通过科举考上秀才,那么就跨入了士的门槛,成了士的一员。所以古代科举那么兴盛,就是因为它能使农的身份变成士的身份。一旦身份改变,社会地位、经济条件,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才会有《侕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场面的出现,才会有《聊斋志异》中因科举而扭曲人性的故事发生。

相对工、商身份来讲,要进入士的阶层要难一些。工,也就是匠,或有匠籍身份的人,要脱籍的难度非常大,除非做出过很大贡献,由官府行文脱籍,再通过科举改变身份进入士的阶层。而商籍之家,则往往投机取巧,把家中某个男丁过继给非工、非商之家,再通过科举进入士的阶层。

士、农、工、商,如今还在用这种说法,但顺序有所变化,称这为:工、农、兵、学、商。多了一个“兵”,“士”改成了“学”。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工农联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以从法理上说,工、农的身份应是最高。但是,众所周知,恰恰相反,在当下,身份最为低下的便是工、农。

绝大多数人都不承认士、农、工、商是等级划分,与印度的种姓制度没有可比性。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自古以来的士、农、工、商是不是等级的划分?

中国自古以来的士、农、工、商是不是等级的划分?

中国自古以来的士、农、工、商是不是等级的划分?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9月24日
下一篇 2023年9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