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蒲城民间的“坊”

作者:玄空飞

说到蒲城当地带“坊”的地名,不由的让人想起桑落坊,旌仕坊,甘泉坊这样的古村落。说到地名的这个“坊”,这还要从前段时间的一个经历说起。前一段时间,一位陈姓老先生联系到了我,说他正在研究我们西乡附近的两县庙和安乐坊的来历,希望能和我做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经过与这位陈老师沟通,了解到他是离我们村不远的富平美原五金坊人,退休以后为了研究当地历史和人文,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考证工作,因为有些名人及亲眷在两县都有活动经历,在两县地方史料也都留有印记,所以他也经常会涉猎到我们蒲城当地的地方史料,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县志等资料在编纂过程中的纰漏。最近一段时间就是发现我们蒲城和富平有多个名字带坊的地名,就想知道这些地名是不是与古代的里坊制度有关系。

话说蒲城民间的“坊”

蒲城地标

根据百度的一个解释:里坊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我们城市居住区经历了闾里制、里坊制、街巷制、邻里单位制、社区制五种形态。关于我们蒲城当地历史上的里坊划分,在县志的沿革里面只有一句话,唐分二十二乡,宋有十里,金、元更为九乡、四镇、二十五坊。具体是那二十五坊,没有更多的资料流传下来。按照这个说法,这里划分的坊和应该和现在的乡镇级别类似,不过没有更进一步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我们蒲城当地的老地名和村落现在还有旌仕坊、甘泉坊、桑落坊、苏坊(思武坊、迎苏坊)、雷坊、双酒坊、安乐坊等几个带坊的地名,在富平也有五金坊、土木坊等带坊的地名。根据《蒲城县地名志》的一个说法,甘泉坊、桑落坊、坊里村这些有坊的地方以前都是因为有酿酒的作坊或者其他手工作坊而得名,这是其中一说,觉得不应该全是,推测应该至少部分是金元二十五坊的老地名遗存。下面就把我们县几个带坊的地名汇总分析如下:

话说蒲城民间的“坊”

旌仕坊仿古街

一、 旌仕坊:

这个地名在县志中出现最早是在明嘉靖年间。而旌仕坊即是现在县西的第一大镇的的兴镇街,根据传说兴镇街起源于唐代为了供奉桥陵在当地设立的花炮作坊。后来以烧纸花炮行销西北各省,是我们当地兴盛数百年的旱码头。最早被称为订纸坊,精纸坊,后雅化成为旌仕坊。由于镇子的出现和成形也是在唐末,所以推测不管精纸坊还是旌仕坊都是古地名的遗存,应该是金元二十五坊之一。

二、 甘泉坊:

该村起源于唐代,传说当地井水咸卤,不能饮用。但附近却有一口水味甘美的井,称为甜水井。传说唐顺宗李诵,因染病在身,无法处理朝政,即位半年,便禅位于宪宗李纯。元和元年,宪宗袭位,立即给朝不保夕的父亲修筑陵墓,墓址选在富平县东北的金瓮山。半年后,李诵晏驾,唐宪宗亲自扶灵送葬,人马车队行至荆姚以东时,既渴又困,便就地休息。可是,这一带水味咸卤,无法饮用。方士柳泌,善察地形,观看风水,回报宪宗说:“臣看此地有异水,陛下可令人掘之。”说也奇怪,果得清冽透澈、甘甜味美的泉水。宪宗奇之,命名“甘泉”。从此,这里的群众都从这口井汲水饮用,称这口井为“甜水井”。历代相传,便成了地名。为了保护这口井,唐朝派军队驻扎,时间久了,就形成了村落。清康熙年间所立《甜水井碑记》载有其事。所以该甘泉坊村落的形成在宋以前,所以推测应该是当时二十五坊之一。

三、 苏坊:

该村起源于汉代,传说苏武从匈奴归来,曾路过苏坊,借宿于一家酿酒作坊,后人为了纪念苏武,起名思武坊,清末后改名苏坊。推测之前的思武坊也可能是当年金元的二十五坊之一。

四、 雷坊村:

据雷坊村李家村民讲,村子起源于明朝,从山西迁徙而来,属于明初大移民后的村落,所以他村的这个坊应该是焰火作坊的意思,和以前里坊制度关系不大。

话说蒲城民间的“坊”

桑落坊

五、 桑落坊:

该地名是现在的兴镇桑楼村一带,直到现在我们老一辈都还习惯把当地说成桑落坊王家,桑落坊宋家等。桑落坊的叫法来源于桑落酒,而桑落酒的酿造要在唐代以前就有,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蒲城饮用了桑落酒,留下了“坐开桑落酒,却把菊花枝”这样名句,该村的来历应该最少都是唐代,所以推测桑落坊的这一叫法也是金元二十五坊的老地名遗存。

话说蒲城民间的“坊”

杨懿塑像

六、 双酒坊:

该村是现在的县城附近紫荆街道双酒村,传说其祖上弟兄二人由华阴迁居于此,开设酿酒作坊为业,时间大约在明代。后人有清代的廉吏杨懿,因兴修水利而名留青史,在宁波鄞县县令任上以身殉职,至今当地人仍修有祭祀庙宇。所以该村也不应该是金元的二十五坊。

话说蒲城民间的“坊”

万家村节孝坊

七、 安乐坊:

该地名是指现在桥陵镇五星村一带,旧称安乐坊万何家,但我们当地人流传,我们这一带在很早以前都被称为安乐坊,人们俗称安乐坊万家,安乐坊山王,安乐坊党家等等。根据万家万氏后人保存的《万氏合族之谱》记载,其始祖讳信,于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从山西平阳府(临汾市)洪洞县迁入现址,至今已经八百多年。始居于槐院,后因子孙繁衍,人口众多,逐步分为北城,东堡,南城,三合城等几个堡子。后代还有部分迁至荆姚南万家和荆姚街道。因为安乐坊的主要村落万家村建立于南宋,也就是后来金代,所以推测安乐坊这一古地名应该是金元二十五坊之一。由于我们附近几个村子都是晚于万家村迁徙而来,所以土地都是从万家人手上买来的,后面我们也就成为了安乐坊的一部分。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现存的带坊的村落大部分都应该是古二十五坊的一个遗存。也只是个人的一个分析和推测,不一定完全正确。

里坊制度和乡里制度都是古时候对于农村乡里基层的一种管理方式,里有里长,乡有乡约。乡约是指明清时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比现在的乡长要小一点,负责几个村,到民国基本继承清代乡联制度,不过在名称上有了一些改变。县下设仓(相当于乡镇),负责人称为总乡约,一乡设乡约,一联设联头,到民国后期又改为保甲制。之前历代官府通过乡约,联头,保长加上地方士绅,宗族收缴赋税,维护地方的安宁稳定,所以老话经常会说,县令政令不出县,没有特别大的事情老百姓也不会去经官,也不会去官府告状打官司。

话说蒲城民间的“坊”

唐长安城

据说唐代里坊最为兴盛,古长安城有108坊,而根据老人们的一个传说,坊应该相当于现在一个大队,里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镇,乡相当于现在的几个镇,类似刚解放的时候的区。出土于苏坊的《苏孝慈墓志》中有“归葬于同州莲芍县崇德乡乐邑里之山”之语,说明乡里制度更为古老,而通过这方墓志,就可以证明当地在隋代属于莲芍县,而崇德村现在都还在,说明该村的历史也有上千年了。而《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中记载,唐设五折冲校尉府拱卫桥陵,其中的宣化、孝德二折冲校尉府名称就是我们甜水井宣化村和苏坊崇德村名的来历。对照苏孝慈墓志来说,此说法就不准确。崇德村应该还要早于唐代。在清代苏坊都是西龙乐乡驻地,龙乐乡管辖西片多个乡镇如现在的三合、荆姚、坡头等大片区域都属于龙乐乡。而在其他资料中发现,在关中一带,明清时期将回族聚居村落称为坊,比如现在的西安西大街的回民都自称为坊上人家。在西安附近出土的功德碑中都有西安周边回族聚居村落有108坊。这里的坊又和我们说的里坊制度的坊不太一样,应该是教坊的意思,一个礼拜寺附近的村落称为一个坊。

蒲城这么多的带坊的村落一般都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当地的一个村落发展的历史,也是古时候管理制度的演变的一个过程,一个古地名的遗存也就是一个地方的活化石,也是一个地方最好的历史记忆!

说明:文中历史资料参考《蒲城县志》《蒲城县地名志》等资料,图片来自网络及相关热心网友提供,在此一并感谢!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9月20日
下一篇 2023年9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