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科背景下高校美术馆功能拓展路径探析

从现有现象上,我们可以肯定大学美术馆已经在用美术馆化的意识进行发展,并获得了显著成绩,这使大学美术馆有了跨越式发展。

新艺科建设背景下大学与美术馆的互动关系

2011年3月,“艺术学”从原来的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第13个独立的学科门类,下设美术、设计等五个一级学科。2019年教育部提出建设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新文科建设的两个重要特征“高度交叉”和“学以致用”也是新艺科的重要特征,或者说是新艺科的发展方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约1300多所综合院校开设了艺术类学科,在校生达120万,其中80%有美术和设计相关专业,一流学科占比不足5‰。也就是说综合类高校艺术学一流学科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新文科”与“双一流”的建设强调要与国家发展大局同步,积极与中国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对接,“新艺科”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大学美术馆既是大学教育体制的一部分,也是美术体制的一种新形态,但是它们之间如何互动、如何促进在国内还是一个有待探讨、有待实践的问题。

高校美术馆除了具备与社会美术馆相同的性质和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根据现代美术教育模式,确定自己的收藏对象和展览对象,与学科建构、美术教育和美术实践相结合,这与新艺科的建设内涵是高度一致的。新艺科的建设,需要美术馆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互动模式,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办学特色及需要的美术馆发展路径。高校美术馆的收藏对象、途径、内容均与公立美术馆有所不同,这是由其立足于学科建设和美术教育的需要所决定的。专业类、师范类、民族类、综合类等不同类别院校的美术馆发展路径与新艺科建设应各有不同侧重,比如综合高校的艺术学学科更应探索文理兼容的发展路径;专业院校美术馆应更加注重引入前沿性、实验性展览。同时,所有类别的高校美术馆都应分阶段,有重点的收藏与学科建设相关的艺术品,逐步建立自己的收藏思路与馆藏特色。总之,高校美术馆应抓住机遇,围绕新艺科与双一流建设的愿景和现实需求,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发挥美术馆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的最大拓展,使美术馆多个功能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此构成完整的运作。

高校美术馆功能拓展路径分析

高校美术馆的功能拓展应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与拓展,作为学科建设和美术教育的重要场所,要紧跟时代发展,深刻理解社会思潮和美术思潮的变化。本节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试析目前高校美术馆功能拓展的可行路径。

立足学科优势,开发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开发应结合学校本身与美术馆的特点,围绕新艺科建设的要求,与“双一流”目标与内涵保持高度一致,符合国情现实,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接轨,国外诸多美术馆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国内诸多院校也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西安美术学院基于学科特点,提出重塑中国特色造型艺术体系的教改目标,为此,他们把学院造型艺术部的基础训练全部放在美术馆完成,包括素描、雕塑、水墨等课程。在拓展传统美术馆的教学、教育功能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使美术馆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馆进行教学的一个直接好处就是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品呈现在美术馆或公共区域的效果,所以,并不是从教室到美术馆空间的简单转换。

开拓展览形式

今天的美术馆展览与传统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展览形式已不可同日而语,各种声、光、电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先锋艺术等现代艺术展陈形式层出不穷。高校美术馆的建筑与设备很难跟上最前沿艺术发展的速度,但至少应当在现有条件下拓宽思路,改变传统的展陈形式,吸收一流美术馆的发展经验。美术馆现场是一种较为沉浸的体验,多感官、多渠道、全方位的艺术感受,人们去美术馆参观通常都会有预期。当同一件作品摆在家里、一般公共区域、画廊或美术馆时,我们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数字美术馆,云观展成为近几年的热词。尽管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现场的沉浸体验是目前数字美术馆、VR等技术无法完全替代的,正像视频通话、线上会议无法代替人面对面的交流。因此,高校美术馆的功能拓展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展陈形式,为师生创造深入交流观摩、教学实习、学术探讨的平台。

1972年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实行过一个“艺术印刷品租借计划”,每位学生花30美元便可租一件带框的高质量美术印刷品,作品可以挂在工作室、教室或学生公寓等处。使学校美术馆的艺术品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曾举办“中国嘉德2018秋季精品展”,此次展览在校园内外都引起了较大反响。这是嘉德巡展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艺术精品的魅力,接受艺术教育,提高同学们的艺术鉴赏力。此外,德国在卡塞尔文献展期间,深圳坪山美术馆都曾举办过“移动的美术馆”活动,国内诸多美术馆都曾举办过形式各异的“美术馆之夜”“买得起艺术节”等活动。这些都是高校美术馆功能拓展有价值的探索,对其他高校美术馆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整合资源,形成美术博物馆群体效应

正如大学城所形成的规模效应,高校美术馆群亦可“抱团取暖”。高校美术馆可以积极开展校园文化交流,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从而形成美术馆的聚集效应,营造美术馆现象,发挥美术馆群的力量。2019年湖北美术学院联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和多家企业、艺术机构共同设立了“致美奖学金”,旨在为湖北省高校艺术专业师生提供一个面向社会的教学成果展示和学术思想交流的专业平台。如果说有没有围墙的大学,那么一定也存在没有围墙的大学美术馆,伴随着艺术融入生活理念的普及,“无墙的美术馆”正处于积极的实验阶段,没有围墙并非免费开放,而是要实现学校美术馆联通学校与社会的重要功能。由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联合发起的之江国际艺术周就是在地方层面上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联合了杭州本地包括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众多院校联合举办毕业季,线下展位于浙江展览馆等10大场馆,展出3000余组作品,真正让毕业季走出了校园,让艺术与人民共情,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除了高校美术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高校美术馆还应广泛与公、私美术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且与公、私美术馆的合作更有必要。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美术馆的实际状况是拥有相对充足的空间场地和稳定的观众群,但缺乏有规模、高质量的藏品;私立美术博物馆则不乏艺术精品,但缺乏相对稳定的观众群和场地。以中南民族大学光谷美术馆为例,该馆始建于2006年,总建筑面积5679平方米,共三层,设有5个独立展厅,展线总长近800米,库房、学术报告厅、典藏临摹室等一应俱全,可谓一座现代化的高校美术馆,即使与公立美术馆相比也毫不逊色。但美术馆建成以来的利用率却很低,除举办特定活动和本校师生的作品展,一年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闭馆状态。如果馆方能够广泛寻求与社会美术馆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的有效路径,探索一个良性的共同运营机制,使私立美术馆的藏品与大学美术馆空间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藏品的最大作用,释放美术馆的最大效应,将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引入市场机制,教、学、研、产用结合

美术馆不只是储存艺术作品的空间,图书馆也不只是存储知识的空间,而是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生产知识的殿堂。美术馆与思想实验、知识生产也是密切相关的,博物馆最早在罗马就是从事哲学讨论,产生新思想的场所。美术馆实践学习可以使美术史、美术理论与美术批评这些抽象的理论更加生动直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理论得到实践的检验,形成应用型的理论。综合高校美术馆可以举办其他学科和专业的教学成果展,搭建交流的平台,同时汲取其他学科的有益养分,充实艺术学科。吸纳不同学科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学术视野,实现与艺术学科的交叉互融,加快实践探索新艺科的发展路径。各高校美术馆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与社团资源,把美术馆变为剧场、艺术市集、试验场、工作坊等。我国高校美术馆虽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想要持续稳定地发展,除了学校和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也必然需要寻求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发展途径,探索教、学、研、产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今天人们对美术馆和博物馆都已司空见惯,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美术馆只能算作“新兴事物”。对中国来说,尤其如此,中国的美术馆建设用30年的时间在追赶欧美国家300年的发展。因此它的许多功能都还有待开发,自2010年始,原文化部艺术司陆续启动并实施了包括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和公共教育项目评选、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等,持续带动并引领美术馆行业发展和专业化建设,提升美术馆履行专业职能的能力。新艺科的建设为高校美术馆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高校美术馆的发展又可反哺学校和学科建设,两者应以此为契机,建立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模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美术馆而努力。我们必须明白,高校美术馆功能的实现与拓展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公式,各高校美术馆必须根据自身情况与实际发展需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李俊,艺术学博士,江汉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来源: 光明网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酷族派酷族派
上一篇 2023年9月20日
下一篇 2023年9月20日

相关推荐